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孙雯
“昼书不倦,晦诵竟旦。”
这是绍兴最早的读书故事,发生于年前,它的主人公是越王勾践。
由此翻阅这座古城的今昔,与阅读有关的故事,比比皆是。从古时的藏书楼、书院、大儒,到上世纪初的新式学堂、名家名流,再到现代的图书馆、阅读空间,读书佳话传颂至今。
年9月9日上午,关于阅读,又在绍兴开启了新一页。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牵头的“书香中国万里行”大型巡回采访活动走进绍兴,同时,“越读越有味·全民读好书”——年绍兴市全民阅读盛典在绍兴市文化中心举行。
越来越多名家,为阅读这件事而聚。
在9月9日的活动现场,作家梁晓声发来祝贺视频,由绍兴的历史人文,诠释何谓“最是书香能致远”。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得主钟求是以自己的阅读体验,给出了读与写的关系,以及“三句话”的阅读秘诀。
全民阅读“红沙发”访谈环节,则是“锵锵三人行”——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李忠,浙江文学院院长程士庆,大众文学作家、茅盾新人奖获奖作家马伯庸共同探讨阅读与城市的关系,与写作的关系,以及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钟求是:两样法宝与三句话
说到自己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作家,钟求是说,他有两样法宝——一个是好奇心,一个是图书证。
在他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的父亲带他在县城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证,他花了几天的时间把图书馆内所有的书都看完了。
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钟求是的日常生活好像与文学无关。“大学学的是经济学,参加工作从事的是对外联络工作。”但今天,他已经再也离不开文学,钟求是说,那个县图书馆其实是他写作的出发点,或者文学的出发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阅读对我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他自己的阅读秘诀,是“三句话”——
第一是“不要浪费自己的阅读欲望”。
在钟求是看来,一个人读书的密度在生命当中是不匀称分布的,阅读欲望很强的时间段可能也就几年或者十几年:“我们一定要把阅读强烈的欲望用好,不要说我现在先玩,以后再读,不是的,可能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你阅读的兴趣、阅读的欲望可能就消失掉了。”
第二是“一定要读有营养的书”。因为,读什么样的书其实就决定了一个人有着怎么样的思考深度。
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说,钟求是说,读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决定了作家会写出什么样文学品质的作品。所以一定要选择那种很多读者都认可的、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进行阅读。“你如果花几天的时间去阅读一部经典作品,这部作品描写了一些人物起伏跌宕的一生,你几天的时间就经历了人家的一生,这是多么好的事情。”无论对于写作者,还是阅读者,钟求是觉得这都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
第三是“读书要读出远方和情怀”。
钟求是认为,忙碌的当下会让人心灵陷于困境,这个时候,读一本好书可以将自身从困境中拉出来。他说,如果在读书当中读到那种快乐、思考和向往,就能走出狭隘的周围世界,走出繁杂的琐事困境。
程士庆:与鲁迅有关的“重要消息”
浙江文学院院长程士庆先生,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是浙江文学馆馆长。
9月9日这天,他透露了一个重要消息:浙江文学馆将于9月25日鲁迅先生诞辰日交付使用;明年的9月25日将正式开馆。届时,在浙江文学馆,周周有讲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展览。
在鲁迅的家乡绍兴,自然要说到刚刚出炉的鲁迅文学奖,程士庆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浙江获得大丰收,“有三位浙江作家获得鲁迅获奖,其实还有一部我们浙江的扶持作品,实际是‘3+1’;刚在茅盾故里桐乡揭晓的茅盾新人奖也有3位浙江作家获奖。”他说,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目前浙江的文学创作欣欣向荣,“我这么概括:前辈作家宝刀不老,中青代作家实力强劲,青年作家后继有人。”
因为浙江文学对标的是像鲁迅先生这样的高峰,程士庆认为,摆在浙江作家面前更宏大的目标是如何在高原铸就高峰。接下来,浙江文学院也会针对浙江文学未来的行动发展目标制订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使浙江的当代文学创作不断走向繁荣。
谈到今天的读者需要怎样的作品时,程士庆将读者的需求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如马伯庸这样的作家,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知识的滋养。马伯庸的最新作品《大医》是他到上海参加一个全民阅读的读书分享活动时,在现场把历史关联了起来,由此开启了《大医》的创作。
另外一类,则如在视频出现的作家梁晓声所创作的现实主义力作《人世间》。程士庆说,也包括他之前在花城出版社曾经策划推出过的浙江作家鲁引弓的《小欢喜》《小舍得》这样直击社会痛点的现实主义作品,“我觉得读者也需要通过阅读得到情感的抚慰,对生活的解读”。
马伯庸:绍兴与所有中国人都有关联
作家马伯庸在《古董局中局》有对绍兴的描写,所以,来到绍兴,自然要谈一谈自己与绍兴的渊源。
“只要你上过学,上过语文课,绍兴一定是你绕不开的一座城市。我对绍兴其实是有一种看到家乡的感觉,不是籍贯的家乡,而是一种精神家园。像从以前的越王勾践到王羲之,从鲁迅先生到周总理的祖居,这些其实跟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
马伯庸觉得,所有的中国人跟绍兴的渊源都非常深厚:“所以我会觉得有一种冲动,会希望为绍兴写一点东西,所以在《古董局中局》里,我特别把绍兴作为一个故事场景,而且还在这里待了几天,尤其是八字桥,我特别喜欢,因为那个桥看上去有一种包浆的气质,这种气质是新的仿古建筑代替不了的,它透出的历史的厚重感,很难用语言描述,但是你站在桥上就能够感受得到。”
在马伯庸的观察中,绍兴有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气质。“整个城市一听名字就能联想到很多事情。”所以,把绍兴作为文学的创作题材,是中国作家对精神家园的回归。
关于阅读,马伯庸有自己的方法和看法。
虽然很多人认为,网络时代,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但是他觉得,反而是当今这个时代,因为网络科技的发展我们实际上有更多渠道能够接触到书。
“我有一个体会,我很喜欢旅游,经常坐长途飞机、长途汽车,在路上我喜欢看书,但是我看书速度特别快,大概三四个小时一本很薄的书就看完了,看完了这本书我还要背着,很重很麻烦。有了电子阅读之后我买了很多阅读器,包括现在手机上也有很多阅读软件,实际上我的阅读量要比10年之前更多更广,我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
在马伯庸看来,不必执着于读书的形式,也不要执着于读书的平台:“我们读书是读书的内涵,读它的内容,而不是它的载体。所以无论是实体阅读,还是电子阅读,都是阅读的一部分,没有必要去执着于它的形式感,只要能从中得到好处,得到感悟,就是一个好的阅读。”
李忠:青少年阅读要从纸质书开始
这几天,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李忠先生在绍兴流连忘返。
他去了王羲之故居,贺知章故居、鲁迅故里、蔡元培故居、秋瑾故居……在历史与现实中,他感受了这座城市浓浓的书香味。
加之“书香中国万里行”已经走过了50多个城市,聊起阅读对城市的意义,他特别有感触。
在绍兴,自然以绍兴为例。李忠认为,从公元前年到今天,多年的建城史,绍兴之所以成为今天的绍兴,首先是因为绍兴人“爱读书、善读书、好读书”。
“读书积淀了绍兴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绍兴人丰沛的文化生产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李忠说,这是他认为的阅读对一个城市的首要意义,“它可以生产、创造,并且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文化+科技相互赋能,文化与经济相互赋能,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更高的文化附加值和经济附加值。”
阅读对城市的另一重意义还在于让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获得更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作品的滋养,生活得更有滋有味,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李忠将这两个方面总结为一句话:“城市阅读的意义,一方面是文化创造力,一方面是文化的鉴赏力和消费力。”
数字化时代的阅读,李忠认为只要读有营养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求真、求善、求美,那么,“纸质读书也好,电子书也好,开卷有益就可以,不要太拘泥于形式”。
对于青少年阅读,李忠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青少年时期的阅读首先摆在第一位的是要读纸质书,由此,系统深刻地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观体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一个人的鉴别力、自控力提高了之后,就可以通过新媒体浏览、阅读、分享,在“专”的基础上求“博”,从“博”的基础上再回到“专”。
“在这个基础上遨游在新媒体的大海里面,你可以有鉴别力、判断力、自控力,不会迷失在刷屏。把新媒体的优点吸取,放弃了它的糟粕。所以我觉得青少年首先我个人的建议,先成纸质书、经典书开始读,逐渐以电子书为辅,等到你成为马伯庸先生,程士庆先生这样学有所成,有所成就的人之后,你放开了读。”
除了在读纸质书与电子书之前寻找平衡之外,李忠还认为——读有字数和无字书要平衡,既要会学习又能了解社会;读“有用书”和“无用书”相结合,既要获得基本的职业技能又要具备高度的审美能力,做到“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致乐、读以修为”。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