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人类最早从事的一种社会生产活动,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中国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河姆渡时期,就有了谷物化石。《诗经》,一部反映周朝社会生活面貌的诗歌总集,里面出现了许多与农业生产活动相关的农事诗,而这些诗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思想以及农耕社会下的生活形态。
一、《诗经》中的农业思想
中国传统农业充分体现了“天地人物相统一”的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时气论”、“物性论”、“农器论”、“耕道论”、“水利论”、“土壤论”等理论阐释,比如“二十四节气”的创造与应用就是典型的例子。
中国的这种“天地人物相统一”的传统农业思想,在《诗经》农事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周颂·臣工》写道: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於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新畲(yú):耕种两年的田称为“新”,耕种三年的田称为“畲”。厥(jué)明:厥,其,指代即将成熟的麦子。钱(jiǎn)、鎛(bó):均为农具,掘土和除草所用。
这是一首赞扬周王关心农业生产的诗歌,文中大概的意思是指周王勉励农官们要“顺天守时”,贯彻执行国家的农业政策,积极做好各项农业生产监管工作,包括修水利、改良土壤,如深翻、平整、轮作等,以提高粮食产量,祈求有丰收之年。在这过程中,周王甚至还将亲自下地视察秋收。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农业高度重视。
古代为何如此重视农业?
其一,古代社会生产力有限,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才能让更多的人吃饱穿暖,才能稳定社会,巩固统治。
其二,土地是不动产,古代社会,战乱、饥荒频发,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粮食最为重要。
其三,粮食是立国的最基本保障,古代社会,国家的大部分财政收入靠农业纳税获得。
为此,古代社会尤为重视农业生产。
二、《诗经》中的农业器具及农业生产技术
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发明了农业生产工具。《周易·系辞下》记载:“包栖氏没,神农氏作,断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充分说明了古代人们对农业器具的重视。
所谓“农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拥有良好的器具才能提高耕种效率和水平。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样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农业的耕种模式以精耕细作为主。周朝时期,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用具,其生产技术也趋于成熟。也正是这些农业生产工具及技术的普及,使得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大水平的提高。
1)农业器具
周朝时期,常见的农业生产工具有耜、銍、镩、钱、锤等。
例1:
《国风·豳风·七月》曰:“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耜:耕田起土之具;趾:足,“举趾”,指去耕田;馌(yè):馈送食物;田畯(jùn):指田大夫。文中的意思是指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份就要下田犁地。带着妻儿一块前去,将饭送到向阳的田间,田官看了非常高兴。
文中所出现的“耜”,是周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农具,其主要的功能作用是用来耕地,翻整土地。周代社会,主要用人来耕地,一般为奴隶,而要翻动土地,通常需要两人或多人来协助,此时耜就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功能作用。
石耜、石刀、石锄,新石器时代内蒙古
例2:
《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众人”指农人,庤(zhì):储备;“钱(jiǎn)、鎛(bó)、铚(zhì)艾(yì)”等均为农用器具,钱(jiǎn)主要为掘土所用,现在我们称之为“锹”,铚(zhì)艾(yì):一种较为短小的镰刀。文中简短的一句话,一共出现了几种常见的农用器具,这足于看出当时的农用器具种类已经非常丰富。
除了耜、銍等耕作类的农用器具,还有石斧、石锛等砍伐农具也较为常见。比如《国风·豳风·七月》曰“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此处的“斧”,指的便是一种砍伐所用的农用器具。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石井乡四台蒙古营
2)农业生产技术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深刻谙悉用地和养地的重要性。
《尔雅·释地》:曰:“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日畲。”
菑(zī),初耕的田地。新田:开垦两年的田地。畲:开垦过三年的田地,熟田。从文中可以看出,周朝时期,已经对土地耕作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优化耕作制度,实施休耕制度,更有利于土地的休养生息。
土地是最为基本的耕作要求,除了拥有良好的土地,还需要有好的种子,优质的种子,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收成。
《诗经·豳风·七月》曰: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重:即“种”,指先种后熟的谷。穋(lù):即“稑”(lù),指后种先熟的谷。禾:专指一种谷,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称的小米。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不仅知道选好种,还对早熟、晚熟等各种不同的品种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当然,种下好品种还需要加以培育、管理,包括除草、培土、翻地、施肥、浇灌等,以最大可能提高粮食产量。
《周颂·良耜》曰:“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实:百谷的种子。函:含,指播种后孕育发芽。镈(bó):古时候锄田去草的农用器具。薅(hāo):指刨去田中杂草。文中的大致意思是指百谷种子种到田里之后,粒粒冒出了新芽,一片生机盎然。人们用圆篓、方筐装饭挑给耕地者,耕地者戴着斗笠,手里拿着锄头在锄地翻土,去除地里的杂草,而杂草腐烂后可化作肥料,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由此可见,周朝时期的农业生产已经趋于成熟、完善,已经有了一套较为明确的农业生产体系。
三、《诗经》中的农作物种类丰富
周朝时期,农作物的种类丰富多样,根据考证统计,《诗经》中共出现的谷物种类有15种之多。
例1:
《小雅·楚茨》曰:“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
“黍”,指种子,农作物,实称黍子,去皮后北方通称黄米,性黏,可以用来酿酒。黍是周朝时期一种常见的农作物,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主要粮食。不过,这种粮食一般都要贵族阶层才能吃得上,平民百姓通常只能在粮食大丰收之年才有机会吃上。
例2: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豳风·七月》)
“稻”,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根据考古发现,在距今六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就有了稻的谷粒。周代社会,“稻”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
例3:
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小雅·甫田》)
“稷”,即粟,西周时最为常见的谷物种类,也是最为广泛种植的一种农作物。“稷”的产量相对比较高,为此在事诗中常出现“千斯仓”等丰收场面的描写。当然,之所以获得如此大丰收,这自然与先人们较早掌握稷的种植技术有关。
总结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内容丰富,它不仅涉及了周朝时期的祭祀活动、战争与徭役、爱情与婚姻等风俗状况,还反映了周朝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诗经》中的农事诗,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劳动生产方式,农业思想和生活精神。而这些早期的农业思想和生产方式,对后世的农业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西周、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铁农具,并有了较为成熟的农业生产技术,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与进步。
参考资料:
周振甫诗经译注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张连举从《诗经》看周代的农业技术
文
文史君
图片
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