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知青,一个时代的缩影和符号记大丰知青 [复制链接]

1#

本报讯大丰知青农场的知名度很大,早就想过去看看,多次经过却没有一次踏进门参观学习,主要还是心理上的阴影,怕一到那种环境,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当年的生活,其实这一切都是在骗自己,难道不去感受,当年那段刻骨铭心的回忆就消失了吗

我们在马连义先生创立的中华暗夜星空保护野鹿荡等待老马驾车过来,这块不大的地方,被他打造成一个既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又有乡村土风味的科普乐园。这块土地区域独特,处于盐城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心区位,是古长江北入海口和古黄(淮)河南入海口交汇处,地理地标“中国陆地从这里走向海洋”。还与青藏高原三江源头沱沱河对应,成为中国大河文明起源和归属地。这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符号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长江三角洲北区冰后期古环境”研究的钻探工作站,其中出土件岩心微体化石,具有极高的地质价值。野鹿荡这种独有的地质、地貌、地标相一致的地质点,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品质。几只不知道他从哪里寻找来的古海船,停泊在蒹葭苍苍的芦苇丛中,给人有一种莫名的美感!老马同志还特意热心的带我们去看鸟岛上的另一番生态奇观,无数只叫不出名子的鸟儿叽叽喳喳地往这人工制作的森林飞来,大鸟占居高大的树桩顶部,小一些的鸟不停地鸣叫着选择各自栖息的枝头,好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乐园。老马告诉我,过去这里的野生芦苇很多,都被不请自来的麋鹿吃光了,现在他正在想办法,补种一些芦苇和竹子,立求复原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让这些鸟儿来了就不想走,走了的再飞回来。看来,我和老马这位老玩童对味。

马连义先生

记得我们从野鹿荡老马那里出来,就直奔知青农场。说到知青农场,就不能不说到老马。真的感谢素萍老师告诉我,老马是老知青馆的的创办人之一,现在的知青馆分为老馆与新馆,新馆是大丰区文旅局局长陶耸同志在老馆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和展示元素,扩大了展示的空间感和人文情怀,把当年的那段岁月慢慢展开,让整个展程越来越接近真实、可信。

野鹿荡

我自己也是那段生活的见证者、经历者,我太能理解一切了。我们的商务车在林区间的道路上飞快地行驶着,两边林木茂密的丛林深处,常看到另散的野生麋鹿群,它们悠闲的享受着冬日宁静的林木深处那分特有的氛围。天阴了下来,看着就要落雨的样子,当到达知青馆,接待的工作人员已经在那里等得我们了。现在这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凡到公共场所,不仅要凭戴上口罩,行程码一定是要检查的,这也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规矩。

我们首先看的是新馆,也就中国知青主题馆。讲解员介绍了新馆的大体情况,就跟着她一步步走向了岁月的昨天,这些永生难忘的记忆,早就刻录进每一个知青的心中,无论他还是(她),我们这代人走过那一段浸透着汗水、热血、热泪的人生之路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毛泽东他老人家当年的那段“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一段语录整整占居了一面巨大的展板,也藴含着整座大丰知青农场最简单朴素的情感基点。今天想想到很有意思,当年的一切,我们谁也不怪,这就是历史,你接受不接受都一样。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哪里像今天的年轻人,知识、眼界比当年的我们宽多了。谁让我们当年在学校里天天都唱着、想着、要当共产主义接班人!共产主义接班人就这么好当吗?难怪命运就是要给我们每个人补上人生第一课:苦难,才是人生涅槃重生的起点。这能怪谁呢?要怪就怪当初我们的年龄太小,根本就不懂那些高深的道理。

当我跟着讲解员讲解的思走下去的时候,我仿佛就站在记忆的断崖边眺望遥不可见的彼岸,眼前浮现出来的却是自己当年的幻影。冬天来得太快了,比我大一些的男知青们除了一起跟着农民伯伯们战天斗地改造河道,挑土坊,晚上还要抽空搞政治学习,那种所谓的政治学习无非也就是读读报纸上的“最高指示”和时世新闻,没有什么新鲜玩意。那年月我的年龄最小,人也最瘦,生产队长照顾我不出河工,留在村里帮助老人照顾生产队里的牛棚,每天看到好的天气,就把牛从牛棚里一条条牵出来,扣在桩上晒太阳。紧接着铲牛屎、清理牛槽、打扫卫生,一切干完了,才能给自己做饭,常常是做一锅稀饭,能够吃上两天,什么菜都没有,虽然有时候,大爷会从自己家里带一些咸菜给我,但也不是每天都有的,逢年过节想吃肉那真的是痴心妄想。记得当年政府发给我的布票,我都换成填饱肚子的食物了,就算想做衣服,身边穷到连二角钱都拿不出,你拿什么去扯布?由于人小、工分挣的少,常常到秋收后,生产队凭工分分配粮食,每年都没有我的份,队长就只能叫我写借条,明年再还,因此十年中我的生活基本就是靠借生产队的粮食活下来的,总不能饿死我吧?生命的存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虽然这种物质是有限的,但就连这个有限的需要都无法保证,欲望就无形中给你造成极大的伤害,人,作为自然之子,生命本身就是需要有最低的生活需求,如果连这保命的最低生命需求都谈不上,人,还能算人吗?无数个夜晚孤独的我,特别是寒雾凝霜,笼罩大地,整个天地一片苍凉。才知以霜喻月是怎样的一份寂寞荒凉的心情。想起自己的亲人和未来的人生之路,唯有那回荡在低矮的牛棚里越来越悲恸的哭声,透过用烂布档着的破窗飘向窗外的原野

展板上无数泛黄的老照片,穿插在醒目的政治标语中不断地向里延伸,我感觉自己又掉进了那个时代的深井。不得不说策展者是个有心之人,展厅的设计、布置充满了年代感和立体感,大红色的宣传招贴画,斑驳陆离的各种粮油票证、劳动工具、知青们日记、书本、背包、生活用品,更感动的是安原样重建的邮局,那是我们知青和远方的亲人们唯一能够联系的窗口。宿舍、食堂及当年生活的味道,样样俱全。看到这一切,我觉得农场的知青比我们队落户的知青要强多了,生活也比我们丰富得多,最其码他们劳动再累再苦,收工了,拿起碗筷奔向食堂,勿管伙食好坏,总能填饱自己的肚子。我们再苦再累回来必须自己生火做饭,完全是两码事。他们辛苦每个月还有少得可怜的工资,我们辛苦一年不仅一文不见,常常口粮都难拿回来。逢年过节食堂伙食总会有一些改善,我们一年四季一个样。

说实话,那些年里我们虽然落魄,但毕竟自已还是年轻人,的确有时也想着要奋斗,无论你来自何种家庭背景,大家的现实生活基本都差不多。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应该说是知青社会最底层的一个群体。全国万知青,在共和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末来会不会绝后?我不知道,但愿能够成为断代史。我们这一代人经受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太多的世态严凉。真的感谢有这样一座馆,尽力保存着这段还算完整的历史记忆,这座知青纪念馆如一面用青春热血染红的大旗,十万旌旗招旧部,勿管您现在是什么人物,千万不要忘了,我们曾经都还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知青”!我们这些在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辈,所受教育难免是教条的,显然又不是那类社会适应不良症候群,而且具有与周遭环境相谐调的性格,虽经历多年动荡颠倒的时日,而人之常情竟然能够完好如初。也真的是太难得了,也许这就是生命的原动力吧。

知青纪念馆

现在人到老年了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依然会为某些事情而纠结,因为我们总是惯性地要去寻找一个认为绝对正确的东西一一虽然明知道非黑即白的世界观是很孩子气的。在一个过程中以谦卑之心,以常识之眼不断感受和认知这个世界,哪怕浅显,似乎也强过一些看似气势非凡的“一锤定音”。因为结论是个很危险的东西。源于政治的、社会的、历史的、人性的,各种结论穿越之间。现在有些东西,总算搞明白了,人之所以能够活着,是因为有许多支撑点。其实任何一个支撑点都不可能是永恒的,事业无穷尽,所以让你的人生多一些支撑,就算其中某一些点坍塌了,还会有另一个点支撑着你的人生构筑,让你在慢慢人生路上走下去。谁也不可能帮你把人生构筑得那么牢固,因为这不单是你个人的问题,有些情况个人是无法把握的。好些事和大环境有关,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关,更和一种叫做“数”的东西有关。“前数分己定,浮生空自忙”,“自古成败原关数,天下英雄大可知”,这反映了古人对“数”的消极思维。

其实人生应该勇于去挑战命运,而有时候你还真得要认命,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说,环境、条件不允许你去抗争,也就是说所谓的“数”还没有形成机遇,你的命再好,加之碰不上一个好的流年,一切也只能是白费力气。我过去爱听一首歌曲里唱的词: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人生不打拼不可能成功,但你打足了七分,那三分老天不给你,你照样成不了气候。

我们一行从现代感十足的主题馆出来,一转弯便是一片整洁开阔的平房区,这里就是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这座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前苏联式的建筑可谓是整座农场的精华,里面一草一木都保持完好,依旧是当年的模样。一座座茅草房,一条条青砖路,一张张红色标语。我从踏进此馆那一刻,就发现当年负责操作这个纪念馆的人不简单,而且非常聪明,因为当年的许多对与错的历史问题靠争论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你心里面再究极也没有用,许多东西留下来给历史去解读是最好的!“青春万岁”始终是他们建馆的宗旨,抓住主个主题,相对来说解决了不少不必要的麻烦和争议。

这个馆的前生是个农场,这农场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因和本文没有多少直接关系我们没必要去探索,我就从年开始说吧:新中国上海市首任市长陈毅,陈老总亲自筹划领导,在苏北台北县(今盐城大丰区)建立了上海第一个“飞地”垦区,其实这个垦区当年就是为了健康的新中国大上海,而创建的一所专门收纳旧上海社会上的一些闲散人员如:帮会残余、赌徒、烟鬼、娼妓等特殊人物,为他们提供一个改造、学习重新做人的特殊场所。并成立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垦区劳动生产管理局”。一直到后来,这些人员得到了新生,许多人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年11月,首批名上海知青响应“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来到大丰,到年的十年间,共有名上海知青在这片黄海滩涂挥洒汗水,奉献青春。

为铭记和传承农垦创业和知青追梦精神,年大丰市人民政府决定与上海市海丰农场联合建设上海知青纪念馆,同年11月建成正式对外开放。年6月,以“大丰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立项,启动改扩建工程,年6月,新馆区全面对外开放。全馆区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2平方米,展陈面积平方米。年被盐城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盐城市爱囯主义教育基地,是江苏省研学示范基地,江苏省社科晋及示范基地,盐城市党史教育基地,大丰区文物保护单位,隶属于大丰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目前,此馆区常年对外开放,年接待观众20,6万人次,历经十二年建设发展,在全面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沪丰两地人民开发沿海、垦荒造田、建设农场、沪苏联动七十年北上海建设和发展光辉历程,加强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传统教育,全面接轨上海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老馆里踏着青砖铺就的篱笆小道,进入茅草屋顶的的那一刻,我的情绪有些激动,感觉和主题馆大不一样,这里毕竟留下了太多当年的气味和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墙上的所有姓名、照片、实物,很自然地就会把你的思维牵到那个终生难忘的青春岁月之中。我们这一代人所有的奉献、虽然绝大部份人并没有收获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丰收果实,但我们青春无悔!我们曾为共和国的昨天奉上了我们的真爱和青春!无论后辈是怎样来评价我们都无所谓!这种精神源远流长,需要我们用新的人生去传承光大,去身体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书生报国作为人生的基本信念,既是历史文化的深刻记忆,也是我们今天仍要秉持的道德操守。我在老馆看到的一切,非常感谢操作、策划这一工作的当年策展人,他们没有用大量的笔墨深情款款、豪气激荡地写一些知青当中的后来名人,完全是平铺直述,如数家珍地叙说着大丰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的那些真实可信的故事和原真实录。这一切太珍贵了!唯有真挚热爱生活过这些普通人物的土地。正是出于这种仰慕和热爱,唯有这样展示,早年一腔书生报国的浩然之气,才更能彰显得如此真切和着实。家国天下,以身相许。书生意气,壮士豪情。

(作者文/丹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