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兴和路威宁县历史渊源初步探索作者/张志华
往事越千年,弹指一挥间,上千年的尘封历史,为历史上兴和地区(包括现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张北县、崇礼县、尚义县等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部,锡林郭勒盟南部地区以及山西省北部地区)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历史渊源,蕴藏着极为珍贵的文化内涵,使兴和地区文化不断获得生机活力,更加多彩多姿。
元兴和路下辖的威宁县(即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就是坝上地区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一条绵绵不绝的于延水(二道河古名称,北魏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详细记载),一座巍峨险峻的弹汉山(大青山名称),一望无际的长川地(北魏时对威宁县境内中部平原的总称),一座军事重地柔玄镇(北魏重镇,在现兴和县东北的台基庙村南,金、元时代在遗址上建威宁县),一泓明净清澈的威宁海(今兴和县涝利海古名称),一座举世闻名的佑安寺(正*旗的旗庙),一条康熙西征的古战道(元朝木柃道),汇聚了该地区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涵藏了极为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留下了许许多多历史文物和人文景观,如古柔玄镇、威宁县、长川城、马射台、佑安寺、威宁井氏墓遗址、正*旗总管巴彦孟克家族墓地、涝利海上游的兵部侍郎墓、下游的额附班第陵……这一切的一切,集中体现了元兴和路的威宁县是一个人杰地灵、文化博大精深的好地方。
一、威宁县考证
据内蒙古图书馆专家忒莫勒先生考证,威宁县设于金代,元仍之,隶兴和路,但金元两史阙载城址,致使后世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大明一统志》称威宁县“在怀安卫东北二百一十里。怀安卫即今河北省怀安县南约二十余公里处之旧怀安,其东北二百一十里当在今张北、崇礼一带。考元代兴和路治高原县即今张北,以东则属上都路辖境,威宁县在此是不可能的。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威宁城在大同北,威宁海子是其地也。《嘉庆重修一统志》(以下简称一统志)载威宁旧县在察哈尔正*旗西南八十余里,威宁海子西南。考威宁海子即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前旗*旗海,明代史籍中多有关于威宁海子的记载,所指亦今*旗海,倘记载无误,显然海子以城得名,反过来又可证明城即在海子附近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境。但是,元代集宁路遗址的确定,不仅纠正了《一统志》将宣化边外安固里淖(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当集宁海子的讹误,也证明上述关于威宁海子的记载是错误的。既然位于今*旗海东北岸察哈尔右翼前旗巴音塔拉镇土城子村的元代古城是集宁路址,那么*旗海不以集宁城名集宁海子,反以小小的威宁县得名是不可理解的,而且明代史籍中也有今*旗海即集宁海子的正确记载。如《明实录》和杨铭《正统临戎录》皆有记载。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明代史籍中关于集宁海子的记载虽少,但时间较早。关于威宁海子的记载虽多,但时间较晚,尤以嘉靖以后为多,这说明集宁海子(今*旗海)入明以后逐渐讹传为威宁海子,到了明朝中后期,甚至被当作两地,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大同镇总图”绘集宁海子于威宁海子”以东便是显例,既然威宁海子是集宁海子之议,那么威宁县决不会在今*旗海畔。
威宁县到底在哪里呢?考元代兴和路东邻上都路,西接集宁路,辖有高原、天成、怀安、威宁四县及宝昌州。高原、怀安的位置前面已述及,天成即今山西省天镇县,宝昌州即今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镇,从地图上看,宝昌州、高原,怀安、天成依次分布于兴和路的东部与南部,那么威宁县只能在西北部今兴和县境去寻找。兴和县境内现有两处元代城址,一处在县中部之台基庙,东南距县城约二十公里,规模相当于县治一级。一在县西北境的魏家村南距台基庙约四十公里。有人推测其中有威宁县,但苦于无文物资料证实。其实,乾隆三年《口北三厅志》中就载有确定威宁县城址有力证据——元至正二年()虞集的“故威宁井氏墓碑铭”,但因碑址不详明而无法利用。光绪三十三年《归绥道志》亦收有此碑(碑文残缺),注明在察哈尔正*旗四佐领地。民国年间的《绥远通志》(稿本)明确指出该碑位于台基庙元代城址北面(应为西北面)十余里之碑楼洼,该碑系河西陇北道肃政廉访使井渊为其家族坟墓所立,从碑文可知,井氏“自汝宁辟地于兴和之威宁县家焉”,至井渊已三代,成为威宁县巨族。井渊之父井德诚以子贵被追封为威宁县男主事,井渊长嫂皆因夫贵被封为威宁县君。据此碑,可以确认台基庙元代故城即威宁县遗址。后经多位专家学者的考证,明确无误的论证了威宁井氏巨族的历史渊源和来龙去脉,为威宁县的考证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年版)元、明分册正确地将*旗海标作集宁海子,但威宁县的位置有误。年新版元、辽、金分册已将威宁县的前身金代新城镇标在台基庙,尚未出版的元明分册当也改正了旧版之误。
二、威宁县的历史沿革
威宁县——兴和路西部这片蒙汉民族生存发展的热土,从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历经了匈奴、鲜卑、东胡、狄、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民族生长繁衍和朝代更替,这些民族为威宁县的文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古往今来,周而复始,源远流长,至今仍是人类生存的宝地温床。威宁县三面环山,山上敖包林立蔚为壮观,中部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郁郁苍苍的杨树随处可见,涝利海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草原上。察尔湖、涝利海的水、大青山、苏木山的山、县域中部(现鄂尔栋镇、民族团结乡、大库联乡)的滩、形成了威宁县特有的自然风貌和资源基础。
兴和西部的威宁县地域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鲜卑大首领檀石槐,在弹汉山(今兴和县大青山)立牙帐,建立起了军事大联盟;北魏拓跋力微在此建立了“长川城”,据此达三十九年,养精蓄锐,最后西去和林盛乐,成就北魏一代霸业;魏武帝拓跋珪执政后,多次视察柔玄镇,游览于延水;金、元时代,威宁故地,出现了刘伯林、刘黑马、井渊等武将能臣并为后世留下了国宝级文物“承安宝货一两半”银锭;明朝时期,达延汗在此称雄;俺答汗在此互市;明成祖出塞在此征战北元;“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北狩地理曾在这囚禁;明末清朝初时期,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以此为基地,与明、清抗衡;清朝建立后,察哈尔八旗长期驻牧于此达三百余年至今;清初康熙皇帝带着他的皇子皇孙和千军万马西征葛尔丹途径于此,被威宁海子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佑安寺朗朗的诵经声所陶醉;在近代保家卫国维护民族尊严的国难当头,涌现出了象达延汗后裔贡布扎普、巴彦孟克、太平宝这样的一门三代与外国侵略军英勇战斗的蒙古族英雄,他们分别参加了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京津、山海关、锦州保卫战和抗击日军的红格尔图战役;在发展察哈尔传统畜牧业经济以及与汉族通商互市中,涌现出了传奇人物毛博贝为首的蒙古族商人,促进了牧业经济,弘扬了“马市”文化,使昭化口(在现兴和县鄂尔栋镇境内,现叫皂火口)成为绥东地区以牲畜交易为主的重要的小集镇;处理事务精明强干在正*旗地区享有崇高威望的,还有象额勒亨格为代表的仁人志士,解放后长期担任正*旗、察右前旗主要领导,后任乌兰察布盟政协副主席,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充分说明兴和西部的威宁县这块热土,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这是一片既具远古历史辉煌,又兼现代灿烂文明的神奇土地;这是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与现代开发交相演绎的舞台;更是蒙汉民族水乳相融共同绘就的现实与未来的秀美图画,兴和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历史上最早以“兴和”二字命名的行政区划是兴和路,始见于元皇庆元年()。兴和路金为抚州,属西京路。元初残破、州废。年,忽必烈驻跸金莲川、复立抚州。中统三年()十一月,因抚州为忽必烈旧居汤沐邑升为隆兴府、割宣德州的怀安、天成、威宁、高原四县来属。次年开平府升为上都、兼辖隆兴府。至元四年()隆兴府从上都路析出,自为一路,设路总管府。至大元年(),降隆兴路为源州,隶中都留守司。至大四年,仁宗即位,罢中都留守司,复隆兴路总管府。皇庆元年(),改兴和路。每年秋末,大汗由上都回銮大都,必经此地。兴和路辖四县一州。兴和路的高原、威宁县和宝昌州在今内蒙古境内。其中高原县为兴和路治所,城址在今河北省张北县喀喇巴尔哈孙古城(今张北县城)。威宁县在今兴和县北民族团结乡台基庙古城。
明初置兴和府,后废府置守御千户所。据《明史·地理志》载:“兴和守御千户所(元隆兴路,直隶中书省。皇庆元年十月改为兴和路)。洪武三年()为府,属北平布政司。四年后,府废。三十年()正月置所。永乐元年()二月直隶后军都督府。二十年()为阿鲁台所攻徒治宣府卫城,而所地遂虚。(东北有凌霄峰、南有威远川。西有鱼儿泺,又西有集宁路,元直隶中书省。西北有宝昌州,元属兴和路。又有高原县,元为兴和路治,洪武中俱废)。距北平都司口里。”
兴和城是草原上兴建较早又为数不多的一座城市,它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它曾经见证过成吉思汗指挥蒙古铁骑在野狐岭围歼金军的惨烈战争,也领略过带着一身草原豪情的伟大军事战略家元世祖忽必烈的风采;它一度成为草原上的一颗明珠,繁荣过大约一个半世纪。至明永乐二十年后,它成为一座废城,在斜阳草树间沉默了二百年。二百年后林丹汗选择了兴和城,实际上就是选择了兴和城的那段光荣的历史。想必林丹汗当年走进兴和城时,曾经回顾过孛尔只斤氏*金家族光荣历史,他梦想过以此为都中兴察哈尔的伟大业绩吧!兴和城距张家口咫尺之遥,张家口又是“宣辽大市”,以兴和城为可汗城,便利察哈尔蒙古与明朝的茶马交易,这是促进察哈尔蒙古经济、维持察哈尔蒙古民生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一国之主的林丹汗,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在明朝末年、明朝、后金,察哈尔蒙古三股政治军事力量中,察哈尔与明朝是战略伙伴关系,与后金是战略对抗关系。以兴和城为大本营,进可以随时攻击后金与东蒙古联军,退可以西走河套,乃至甘、青,尽有广阔的战略空间。也许这也是林丹汗选择兴和城的理由之一吧!
三、威宁县轶事(一)、元初名将刘伯林父子传奇
威宁县,金代章宗承安二年(公元年)置,为金西京抚州所辖;治所在今兴和县民族团结乡台基庙古城。元初(年)抚州升为隆兴府(治所在高原县即今河北省张北县县城),至元四年(公元年)改设隆兴总管府,皇庆元年(公元年)升为兴和路。明初,明政府在此设兴和府,继改为兴和守御千户所,后遭东蒙古阿鲁台部所攻,明朝放弃了兴和守御千户所及其所属威宁县。威宁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不复存在,在此后的二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威宁一地成为蒙古人驻牧的地方。
蒙元时期,从威宁县走出了几个青史留名的“射雕英雄”。仅据《元史》记载就有刘伯林、刘黑马、女真人夹谷长哥,契丹人石抹高奴及其后人石抹狗狗等人。其中刘氏父子在蒙元时期所建的功勋及所得到的地位,有元一代没有一个汉臣可以望其项背。本文只介绍刘氏父子。
刘伯林,祖籍山东济南。金朝末年,刘伯林任抚州威宁县防城千户。史载:伯林“在威宁十余年。务农积谷,与民休息,邻境凋瘵,而威宁独为乐土”。(《元史·刘伯林传》以下未注者同)。据此可以判断刘伯林当时不但是威宁县的城防司令,同时兼理民政,而且牧民有方,实属能吏。
公元年①(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三年)第二次远征西夏凯旋而归的蒙古铁骑、剑锋一转直指金国。这年秋天蒙古分兵两路攻金。成吉思汗亲统东路由达里泊(今克什克腾旗达里湖)攻入金境,拔乌沙堡和乌月营(今张北西北),克抚州(今张北),昌州(今太仆寺旗西南九连城),桓州(今正蓝旗北四朗城)。当时金国由完颜承裕(女真名胡沙)主持军事,以四十万大军守野狐岭(今张北县西北),蒙古军以少胜多,猎杀金军四十万势如拉朽,史称“金人精锐尽没于此”。蒙古铁骑的杀伤力第一次让金军不寒而栗。十月,成吉思汗盘马弯弓,剑指威宁。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不妨推测,相信刘伯林当年即使没有亲眼目睹血战野狐岭的惨烈战争,但对蒙古人所创造的战争神话应该有所耳闻!这位金国的防城千户审时度势,情知以威宁县区区几千金兵根本无法与蒙古铁骑相抗衡,于是他和威宁县的另外两个人物:一个是契丹人石抹高奴,另一个是女真人夹谷长哥,几经协商达成共识:放下武器,化剑为犁。于是刘伯林派人“缒城”而下前往成吉思汗的大汗行在请降,得到成吉思汗的允可。刘伯林不战而降化剑为犁让威宁人逃过了蒙古军队屠城馘首一劫!
威宁城降后,成吉思汗曾问刘伯林在金国时官为何职,刘伯林回答:“都提控”②,因此成吉思汗仍授刘伯林为都提控,且“命选士卒为一军与太傅耶律秃怀同征讨,招降山后诸州”。山后诸州即指沙井,净州。其地域大致相当于今天乌兰察布市的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及呼和浩特市的武川一带。成吉思汗在指挥蒙古军队围攻西京(今大同市)时颈中箭伤,于是成吉思汗回师漠北,行前命刘伯林屯兵天城(今山西天镇县)以遏制金兵的反攻。其时刘伯林与金军大小数十战,尤以攻战西京时战功卓著,“录功,赐金虎符,以本职充西京留守兼兵马副元帅。”从公元年——年,刘伯林跟随国王木华黎转战华北各地,参加过的著名战役有:讨山东、战燕京(今北京)、征太原等大小数十战,得到木华黎的信任。公元年刘伯林病逝,时年七十二岁。死后“累赠太师,封秦国公,谥忠顺”。
公元年,威宁县防城千户刘伯林的住宅内,一个婴儿呱呱出世,恰在此时,刘千户的马厩内一匹白马产下一通体油黑发亮的黑马驹。于是五十得子的刘伯林欣喜若狂,为刚出生的儿子取名叫黑马。刘黑马从出生到蒙古军队兵临威宁,在威宁这块乐土上度过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公元年威宁降蒙后,少年刘黑马被编入行伍,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军旅生涯。刘黑马“随父征伐,大小数百战,出入行阵略无惧色”。公元年刘伯林病逝。公元年,22岁的刘黑马“袭父职,为万户,佩虎符,兼都元帅”。公元年,刘黑马从国王木华黎攻风翔无功而还,回兵屯守绛州。同年从孛罗征西夏、唐兀。公元年从按真那延攻破东平、大名。公元年从孛罗平定武仙叛乱。同年金国大将忽察虎指挥四十万金兵攻掠山后诸州,刘黑马指挥本部人马与金军决战于隘胡岭,大破金军,斩杀金国统帅忽察虎。公元年太宗窝阔台即蒙古大汗位。窝阔台汗始立三个汉军万户,以刘黑马为第一万户。“授金虎符、充管把平阳,宣德等路管军万户,仍佥太府事,总管汉军”。同年从窝阔台远征回回、河西诸国。公元年睿宗拖雷挥兵入大散关,借道宋境讨伐金国,命刘黑马由兴元、金、房三地东下。刘黑马军到河南钧州三峰山与拖雷会师。三峰山一战,刘黑马军斩杀金兵数万人,擒金国统帅完颜合达。因功“赐西锦、良马,貂鼠衣,以旌其功”。同年窝阔台汗决定将汉军万户增至七个,仍以刘黑马为第一万户。公元年从蒙古军破南京。公元年从蒙古军破蔡州,灭金。公元年同都元帅答海绀卜征西川。公元年改授都总管万户,统西京、河东、陕西诸军万户,夹谷忙古歹,田雄等并听节制。不久,窝阔台汗命刘黑马“巡抚天下,察民利病”。公元年从宪宗蒙哥汗至六盘山。公元年,蒙哥汗赐号刘黑马为“也可秃立”。“也可秃立”是蒙古语。“也可”是大的意思,“秃立”今译拖雷,是镜子的意思,也可秃立直译就是大镜子。事实上,此赐号远非如此简单。蒙哥汗的父王就是睿宗拖雷,蒙哥将自己父王的称呼赐给刘黑马,且又加“也可”一词,这样,也可秃立的含义就应为“如父亲拖雷一样伟大”或“大爸爸”。此赐号可谓尊崇致极,有元一代仅刘黑马一人获此殊荣。公元年春,大蒙古国发动对南宋的战争。蒙哥汗亲率右翼军兵出四川。公元年,右翼军经吐蕃入四川,一路凯歌。公元年7月,曾经马踏多瑙河,被欧洲史学家誉为“上帝之鞭”的蒙哥汗“折鞭”四川合州钓鱼山。蒙哥死后不久,蒙古内部发生了一场争夺汗位的斗争。征宋前蒙哥命幼弟阿里不哥驻守蒙古都城哈刺和林。阿里不哥得知蒙哥汗的死讯,于公元年初先在和林召开忽里台(部落会议)宣布即蒙古大汗位。指挥左翼军作战的忽必烈闻讯,决定用手中的兵权夺取汗位。忽必烈一面与南宋议和,轻骑北上;一面派人迎蒙哥灵舆,收大汗印玺。三月忽必烈在开平(今锡盟正蓝旗元上都)另行召开忽里台大会,宣布即大汗位。旋即内战爆发。经过四年的征战,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在这场争夺汗位的政治斗争中,刘黑马始终站在忽必烈一方。中统元年(公元年)廉希宪、商挺宣抚川陕。当时密力火者手握重兵,廉希宪和商挺恐密力火者发动叛乱,在军事上支持阿里不哥,经协商,最后由刘黑马“使乘驿矫诏竟诛之”。这样一个可能的叛乱者被诛杀。事后密力火者的儿子向元世祖忽必烈诉刘黑马矫诏杀人,要求讨还公道。忽必烈讲:“兹朕命也,其勿复言”。一句话,忽必烈将所有的责任全部承担起来。忽必烈对刘黑马的倚重于此可见一斑。中统三年(公元),一颗将星陨落了,戎马一生的刘黑马卒于军中,年六十三。死后“累赠太傅,封秦国公,谥忠惠”。十三世纪初,蒙古风从蒙古高原向亚欧两洲四处飘溢。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给中国带来的是一个变化且扩大了的世界。它先后消灭了西夏、金、大理、南宋四个并存的政权实体,重新统一了中国,并使青藏雪域最终纳入中华版图;不仅如此,它还消灭了西域数个民族政权,且连同蒙古本部一同送给了中国。中国从南宋时期仅余的余万平方公里的残山剩水到元帝国建立时一下子增至将近万平方公里,这还不包括与元帝国有着宗属关系的、由拨都创建的钦差汗国和旭力兀创建的伊尔汗国。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继汉唐大一统之后的另外一种大一统。在这个充满传奇的时代,从威宁走出去的刘伯林、刘黑马们,不仅是“天之骄子”手中的一柄利剑,而且还为忽必烈重新构建东亚秩序,创制新制度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是昔日威宁的丰碑,也是今天兴和的骄傲。
注:①《元史·刘伯林传》:“壬申岁,太祖围威宁”。壬申年是年。《元史·石抹狗狗传》:“岁辛未,太祖至威宁”。辛未年是年。《元史·太祖本纪》:“六年辛未,冬十月……是冬驻跸金之北境,刘伯林、夹谷长哥等来降”。本文从《太祖本纪》和《石抹狗狗传》,蒙古兵围威宁的时间是公元年10月。
②都提控金、元两代管理榷场、征税、银冶、仓储、诸路驿舍、驿马、狱囚等官员的称呼。
参考文献资料:
《金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明史·地理志》、《元史·太祖本纪》、《元史·刘伯林传》、《元史·石抹狗狗传》。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主编《内蒙古通史纲要》,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元初威宁外族战将石抹狗狗和石抹也先轶事。公元年10月蒙古兵围威宁的时,成吉思汗盘马弯弓,剑指威宁。刘伯林和威宁县的另外两个重量级人物,一个是契丹人石抹高奴,另一个是女真人夹谷长哥,几经协商达成共识:放下武器,化剑为犁。于是刘伯林派人“缒城”而下前往成吉思汗的大汗行在请降,得到成吉思汗的允可。最后二人也追随成吉思汗及子孙们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元初来自不同民族的著名的战将而名垂青史,为威宁县留下来千古难以忘却的珍贵记忆,也为威宁县(现兴和县)这片沃土在辽、金、元时代能聚集起这么多的仁人志士、名臣战将而深感自豪!
据《元史》列传第五十三《石抹狗狗传》记载如下:
石抹狗狗,契丹人,其先曰高奴,岁辛未,太祖至威宁,高奴与刘伯林、夹谷长哥等以城降。会置三万户、三十六千户以总天下兵,遂以高奴为千户,遥授青州防御使,佩金符。乙丑,从太宗伐金,为征行千户,卒于军。子常山,袭为千户。癸丑,升总管,领兴元诸军奥鲁屯田,并宝鸡驿军,权都总管万户,岁余卒。子乞儿袭,领本万户诸翼军马,从都元帅纽璘攻重庆、泸叙诸城。数有战功。时忽都叛于临洮,乞儿等以蒙古、汉军从往讨之。至元二年,从都元帅按敦移镇潼川。四年九月,从攻蓬溪寨,死焉,子狗狗袭。
狗狗少从征伐,以壮勇称。八年,从佥省严忠范以兵围重庆,攻朝阳寨,先登。九年,宋将昝万寿率众袭成都,狗狗以蒙古军二千击败之。十六年,朝廷录其前后功,赐金虎符,授宣武将军、管军总管,戍遂宁。十七年,进明威将军、管军副万户。
亦奚不薛蛮叛,从招讨使药剌海讨平之。行省也速带儿讨都掌、乌蒙、蚁子诸蛮,战于鸭楼关,狗狗最有功。二十一年,以蒙古军八百从征散猫蛮,战于菜园坪、渗水溪,皆败之,壁守石寨,月余散猫降,大盘诸蛮亦降。二十四年,迁怀远大将军、夔路万户,移戍重庆。二十六年,卒。子安童袭。
《元史》列传第三十七《石抹也先传》
石抹也先者,辽人也。其先,尝从萧后举族入突厥,及后还而族留。至辽为述律氏,号称后族。辽亡,改述律氏为石抹氏。……
(三)、明代威宁海子战事。
明朝前期威宁县一带为明朝羁縻卫所管辖。北元时期为瓦剌也先所控制,并成为他的游牧地,即威宁海子(今兴和县中部涝利海周边水域)是北元交通的起点站。在明朝正统十四年(年),“土木之变”后,明英宗做了北元的俘虏,在也先的挟持下,于八月二十四进入威宁海等地北狩地理。北元时期,明朝汉藉史书误即(集)宁海子记为威宁海子,达延汗在威宁海子遭到明将王越的袭击,在这次威宁海子袭击战中,王越纵兵追杀,生擒蒙古幼男妇女人,斩人,获马驼牛羊余头(只),达延汗在这次袭击中险些丧命。正因为有这次袭击战之功劳,明朝封王越为威宁伯。后来亦因威宁海事件,望,而结束了蒙古之间动乱纷争的局面。
(四)、封贡互市的威宁海子
明朝嘉靖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年),明朝大臣苏志皋亲历塞地,前来威宁海子游历,并著有《译语》。他见到当时的威宁海子一带是“蓊郁葱茜,柯叶交荫。”的好地方。嘉靖四十五年(年),明朝大同总兵马芳曾出塞与俺答汗大军战于威宁海子一带。隆庆五年(年)三月,俺答汗率其部众归附明朝,明穆宗正式下诏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此后以封贡互市的和平商贸取代了昔日刀光剑影的战争风云。从此,从北京经威宁海,到丰州滩(今土默特川)这条道路上,明朝丝绸、茶叶与蒙古马匹、牛羊贸易络绎不绝,买卖兴隆,正如焦竑所赞誉的那样,“互通有无,明蒙一家”。
(五)、威宁海历史渊源。威宁海(今称后河),是威宁县唯一的一条外流河,在县境内主流长度88千米,流域面积达平方千米,横穿今兴和县全境,享誉“母亲河”之称,古称“于延水”,属永定河水系,发源于兴和县张皋镇的桃花岭、九花岭和鄂尔栋镇的双台山一带,两条水流在三瑞里乡大南营一带合流,汇成一条横贯鄂尔栋镇全境的大河,后于发源于察右前旗的豪沁河相汇(豪沁河发源于察右前旗三苏木大淖海子,流经鄂尔栋镇境内,主流长度15.6千米,流域面积.4平方千米),横穿团结、皂火口、*石崖、衙门号水库,汇入河北境内东洋河水系,进入官厅水库后入渤海进太平洋。威宁县优质的牧场资源,牧场包括著名的木栋艾拉大草滩以及台基庙门前的大草滩,属正*旗八大优质牧场之一,俗称“宝滩”,面积有十几万亩。草质优量,品种多样,无论白天多少牛羊、马匹啃咬,经过一夜又都长出来了,草滩载畜量成千上万,历经几千年,不见退化,曾是闻名全国的皇家牧场,由太仆寺右翼牧场旗管辖。据史料记载,当年康熙皇帝西征葛尔丹时,途径此大草原,对旖旎迷人的草原风光大为赞赏。以后康熙皇帝又多次巡幸察哈尔八旗牧场,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和动人传说。这里牧草萋萋,水资源丰沛,盛产优良骏马。所产的的骏马体形高大、耐饿耐饥、外观俊美、脚程极好,成为历代骑兵将士的首选良驹。年11月中旬,在张家口召开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时,出生于该地的正*旗参领太平宝也参加了这次盛会,并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捐献了一辆汽车和数百匹从“宝滩”精选出来的军马,并将自己心爱的一匹大青骒马赠送给奎璧同志,成为当时一段佳话。四、威宁县文物古迹(一)、元代威宁井氏墓。
位于原正*旗四苏木境内,现属兴和县鄂尔栋镇皂火口村委会碑楼洼村南一块风水宝地上,有一处元代名门巨族——井氏一族的“威宁井氏墓”遗址。这是威宁县(兴和县)有翔实文字记载的元代最典型、最重要的人文历史古迹,是县境内是绝无仅有的文化景观,也是考证威宁县的重要依据。
据《绥远通志稿》和《口北三厅志》记载,威宁井氏墓碑楼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年),碑高九尺、宽三尺,碑额题篆书“故威宁井氏墓碑铭”八字。碑文由元代名人虞集撰额,许有壬书。其文略称井氏一族有井渊的祖父东平侯讳井伯全,有其父礼部尚书讳井德诚及其子井渊的官衔、政绩、德行等。尚书公有五个儿子,井渊排行老五。当时井渊在职时,是河西陇北道肃政廉访使。井君指井渊的哥井源、井顺、井显、井温,都在元朝路、道、县供职。由碑文可知,井氏是元代的名门巨族,这座墓是井氏的总茔。此碑东南还有一碑,正面写着六行字“赠亚中大夫,东平路总管,轻车都尉,追封扶风郡侯,祖王氏扶风郡夫人,井公之墓。赠嘉仪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扶风郡侯,母高氏,扶风郡夫人,井公之墓。”碑文井公前者指井渊的祖父井伯全,后者指井渊的父亲井德诚。背面有三行字“大元故奉政大夫,河南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井君墓。”井君指井渊的大哥井源。墓四周有石人、石狮、石羊等,解放前仍存残碑,现在遗物已散失,只存遗址。
民国十四年(即年),县人路过碑楼洼墓地,大坟堆还在,石马、石羊、石驼、石人、石桌、石香炉仍存,大石碑虽残为两段,后人又将其合为一体。碑文缺了一些字,但还能成文可读。此后墓丘被推平,墓地成为农田,石翁仲和石兽都被打碎,碑楼推倒,墓碑下落不明。据查此碑原文载于《归绥道志》之艺文卷。注文说:正*旗四佐领地有古墓三座。石翁仲、石狮、石羊各二。墓碑一,已中断。碑内文有阙。(注:碑文载于《绥远通志稿》卷五十八金石。)
提及元代两个大名人——虞集和许有壬。这两个人都是文章大家,撰写的文章和书法都为后人收集珍藏。在威宁县这么一个小地方能有这样的名人名臣弥足珍贵的文史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物收藏价值。墓碑由虞集撰额,许有壬书,井家撰写墓志铭,能引来这么两位名气灼人的大师写额、写碑文真是少而又少,从未见过。从中能看出他们和井家的关系非同一般,同时也能看出井家当时的社会声望。)
井渊的父亲井德诚,有东汉名士窦燕山之遗风,《三字经》中说“窦燕山,有遗方;教五子,名俱扬”。而井德诚生于仕吏、富贵之家,家资殷实,生活安逸。父死分家时,对“美田宅强壮奴婢马牛”这类物质诱惑毫不在意,“则怡然独以修身教子为事”,勇敢地担当起教育子女重任,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终于将五个儿子培养成国家栋梁之才。大儿子井源“早仕有声”,官至“从侍郎户部主事”,从而第一次为他父亲井德诚赢得了“赠其父从仕郎高原县尹”的封赠。井源官至“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积阶奉政大夫(正五品)”,从而第二次为他父亲井德诚赢得了“奉直大夫大都路奉圣州飞骑尉。追封威宁县男”的荣誉,井德诚“修身教子”初见成效。随后,井渊“也自掾中书左将作院主刑部事。历宣政太禧属官至刑部员外,拜监察御史右司都事。兵部郎中,储政院判徽政院参议”这是他父亲井德诚得到朝廷第三次封赠,被封赠为“奉圣君朝散大夫同知兴和路总管府骑都尉。追封扶风郡伯。”;井渊任内宰(从三品)时,按照《元史选举四》规定:“正从三品封赠二代,爵郡侯,勋,正,上轻车都尉,从,轻车都尉,母、妻并郡夫人。”使他爷爷井伯全第一次受到朝廷封赠,他父亲井德诚第四次受到朝廷厚封,具体为“又赠其大父亚中大夫东平路总管轻车都尉。进赠其父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并追封扶风君侯”;井渊至元庚辰岁迁兵部尚书。积阶正议大夫,擢河西陇北道宪使,在井氏家族中,可谓平步青云、登峰造极,夫贵妻荣,荫及祖宗。井德成的其他儿子井顺、井显、井温也都教育有方、学业有成,都在元朝路、道、县供职。女一人,适同郡进士王弼,早寡,以贞节表其门。孙男九人。如此荡荡皇恩,在威宁小县中一介平民竟能教子有方、儿子为国效力、女儿贞节守德、夫贵妻荣、儿孙满堂,并四次受到皇帝封赠,惠及祖先,可谓荣幸之至、风光之极!在当时封建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真是难能可贵,这种教育效果无人能及。足见井德成个人修养之深、文学功底之厚、道德素养之高!
(二)、衙门号(清)额驸班第墓清朝额附内廷大臣班第墓,位于兴和县城东南二十华里衙门号村。墓碑螭首龟趺①上刻清乾隆皇帝御撰祭文。碑高厘米,宽84厘米,厚28厘米。龟趺(碑座)高85厘米,厚38厘米。螭首(碑顶)高85厘米,厚30厘米。碑石总高4.4米。碑正面刻汉、满、蒙文祭文。
按清制:此碑的规格为武官二品以上。
碑文云:
朕惟听鼓鼙而怀武略。义重酬庸,铭琬琰而奖成劳;恩期垂后,故生则加其显秩;殁宜勒以丰碑。所以表殊施于当时,昭异数也数世。尔原任都统职衔内廷大臣右翼前先锋统领蒙古额驸班第,秉志忠勤,宅心果毅。趋承禁御,用彰祗慎於周庐;总统赳赳,更著威名於前部。何耆年之来逮,及长夜之遽淹。载考彝章,爰修秩祀。更举易名之典,式彰壹惠之文。谥曰恭勤,光夫泉壤。於戏紫微,英声已著於旗麾;碧字嶙峋,笃祜长帛於孙子。贞珉永勒,昭示无穷。
乾隆十八年五月初八
《清史稿﹒公主表一》(第卷,页):
属
圣祖抚弟恭亲王常宁第一女
母
名
封
初封和硕纯禧公主。雍正元年,进封固伦纯禧公主
下嫁
康熙二十九年三月,下嫁班第。
生薨
康熙十年十一月生,乾隆六年十二月薨,年七十一。
额驸
事略
班第、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台吉。尚主。累官内大臣,都统,前锋统领。雍正四年卒。乾隆十八年谥恭勤。
附载
主下嫁后二年,命设护卫长史,视贝勒例。班第卒后,居京师。病笃,乃请还旗。
以上列表与碑文相符。
清代的公主在崇德(皇太极于年称帝后的年号)以前,统称“格格”,无明确规制。后来才确定凡“公主由中宫(皇后)出者,封固伦公主,由妃嫔出者封和硕公主,如中宫抚宗室女下嫁,亦封和硕公主”(光绪《清会典事例》第二卷,光绪二十五年刻印本,第2页)。纯禧公主是恭亲王常宁②第一女,《清皇室四谱·皇女》载:纯禧公主“康熙十年辛亥十一月二十八日丑时生,庶福晋晋氏出,抚养宫中,二十九年庚午年三月封和硕纯禧公主,下嫁博尔济锦氏头等台吉班第,三十一年十月,诏设护卫长史如贝勒制,雍正元年二月晋封今位号,四年六月,夫亡;乾隆六年辛酉,病笃,回旗。十二月初七日卒,年七十有一。班第,一作般迪,固伦额驸,科尓沁郡王,奇他特从孙,累官内大臣、都统、右翼前锋统领,雍正四年丙午六月初九日卒,乾隆十八年二月追谥恭勤。”清制:固伦公主品级约相当于亲王,和硕公主则等同于郡王。公主到一定年龄就要由皇帝指婚出嫁,其夫婿叫做“额驸”,如固伦额驸,和硕额驸。大体固伦额驸的品级等同于贝子,和硕额驸与镇国公相等。公主下嫁后设公主府。按照规定,固伦公主府置“长史、一等护卫各一人,二三等各二人,典卫二人。”;和硕公主府“司礼长一人,二等护卫二人,三等一人,六、七品典卫各一人。”(《清史稿》第卷,第页)。公主嫁后,朝廷还拨给护军校、护军等武装,进行安全保护。公主的陪嫁妆奁除服装、金银器皿、绸缎布匹、马骡车辆外,还有房屋、田产、当铺和随嫁人户,以后又定期发给年例俸禄。公主故世后,年例俸禄停止发给,赏赐的府第、田产和从属随员也照例收回。
清代,爱新觉罗皇室与蒙古和亲由来已久。但是,康熙二十九年(公元年)三月,康熙将安北大将军恭亲王常宁长女和硕纯禧公主下嫁科尔沁台吉博尔济吉特班第③另有原因。康熙二十七年(年)六月,清政府派出以索额图为首的使团,路径喀尔喀蒙古,前往色楞格斯克与俄国戈洛文使团谈判签约之时,准噶尔部汗噶尔丹率3万铁骑,越杭爱山,分路向喀尔喀左翼土谢图汗、车臣汗进攻,铁骑狂飙,席卷漠北,残破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战败后和喀尔喀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率部众南奔内蒙苏尼特,请求清政府保护与支援。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以追击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为名,率3万大军进入内蒙乌珠穆沁。清与噶尔丹大战在即。为安抚蒙古贵族,故康熙将和硕纯禧公主下嫁班第。
雍正元年(年),青海和硕特蒙古罗卜藏丹津发动抗清暴乱,雍正一方面在军事上派年羹尧率兵镇压,另一方面进一步安抚内外蒙古贵族,故登基伊始,就将纯禧公主进封为固伦公主,表示对自己的妹夫(班第)的重用。乾隆十八年(年)2月,清廷谥班第“恭勤”。5月,乾隆得报准噶尔部台吉达瓦齐连续用兵,攻打不听命于他的准噶尔部台吉和宰桑,使准噶尔部大乱。清庭准备对准部用兵。为笼络安抚蒙古上层,所以乾隆亲御碑文追谥自己已故多年的姑夫,以示“酬庸”。明朝末年(年),皇太极征服察哈尔后,将察哈尔部众安置在辽宁义州一带。康熙十四年(年),察哈尔布尔尼亲王叛清。康熙在平定布尔尼叛乱后,将察哈尔蒙古重新安置在宣大边外,并取消察哈尔部原有的扎萨克制(扎萨克即旗长,由本部世袭王公任),朝廷将察哈尔蒙古编为十二旗、群,并实行总管制,总管由朝廷任命。察哈尔蒙古也实行会盟,但不设盟长,境内行政、司法、军事等项事务一切听简命大臣④裁决。班第是科尔沁蒙古贵族⑤,第二个身份是额驸,第三职务是都统⑥(武职外官,从一品),第四兼职内大臣⑦。又因察哈尔和锡林郭勒盟军务由兵部直属,故班第又兼职右翼先锋营统领⑧。所以班第以简命大臣的身份驻察哈尔正*旗,代表中央政府管理、监督察哈尔十二旗群及锡林郭勒盟军务。额驸班弟陵所在地,在清代前期蒙古名称为乌里雅苏台,意思是长满榆树的地方,它是清朝阿尔泰军台的台站,起点在北京,出张家口,到张北,一路向北到库伦(今乌兰巴托);一路向西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清康熙二十五年(年),康熙率四阿哥胤禛(清世宗雍正)等皇子,由大学士高世琦扈从出巡察哈尔马牛羊群及太仆寺马场。《圣祖实录》载:康熙此次出巡的行在(古代帝王出巡的临时住所)就在张北县西面的一个叫“西尔哈乌里雅苏台”的地方,此西尔哈乌里雅苏台即今兴和县衙门号,据《张北县志·大事记》载,直到光绪八年(年)乌里雅苏台汛防千总才移驻兴和城(即今张北县城)。雍正四年,额拉登格(额驸班弟)死后葬在阿尔泰军台西路乌里雅苏台台站,乾隆十八年,乾隆皇帝御制碑文,对额拉登格的一生给以肯定,而墓碑蒙文祭文中则称额拉登格为“达赖安奔”,达赖为西藏语,意为大海,安奔是蒙古语首领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令人敬仰的大首领。乾隆帝这样做,其目的用乾隆自己的话说就是“义重酬庸,铭琬琰而奖成劳”,让额拉登格成为蒙古人的榜样,让察哈尔蒙古人世世代代忠于朝廷,为大清国奉献一切。
年,冀、蒙两省区在衙门号一地联合修建友谊水库(即今察尔湖),班第陵墓被划入库区,人民政府为了保护文物,组织专门的工作队把陵墓迁到号村高坡处。按原下葬顺序,清理墓穴3处,一为土葬;二是罐葬(火化后装罐);三是棺葬。清理出棺一副,死者顶戴白毡红缨帽,帽上插有鸡眼花翎,内陪葬地毯、鼻烟壶等。
班第死后,纯禧公主回北京定居,病危,回到班第的故乡科尓沁草原。乾隆六年(年)十二月,纯禧公主*归长生天,享年71岁。据传,班第生前对其府中的仆役(满语中的包衣阿哈)分别赐以汉姓,班第死后,由其府中的武氏一族为其守陵,并向朝廷领取俸禄。民国十三年(年)后,民国政府基本停止了对清王室贵族的待遇,不再为班第的守陵人发放俸禄,所以武氏一族离开班第陵,回二道河子镇定居。现武氏传人为武玉梅,女,尚健在。
《兴和县志》及其他文献资料介绍额驸班第称“二世班第的祖先是西域额鲁特人,二世班第之父马古斯丹木巴哈什哈在康熙三十五年击溃葛尔丹率其族属一百六十户,来京归顺大清朝”云云,此说有误。
一、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明清史料》(以下称明清史料):班第,右前锋统领,丹巴哈什哈之子。呼和浩特小召《圣祖御制延寿寺碑》:丹巴哈什哈原为准格尔葛尔丹侍卫官。康熙三十五年(年)康熙帝亲征葛尔丹。葛尔丹在昭漠多大败,向北逃窜,所部丹巴哈什哈、察罕西达里哈什哈等归降。所带口,被送至张家口外十八里台地方居住。丹巴哈什哈等言,愿得赴京以道路洒扫之役。上曰,著丹巴哈什哈云:尔等虽是降人,俱有用之材。尔等姑在口外,俟以后军中所解降人俱到之日当另有谕。康熙三十五年谕:“著取丹巴哈什哈等来京,编入镶*、正*、正白三旗满洲佐领内。丹巴哈什哈、察罕西达尔哈什哈,俱受二品官,为散秩大臣”。又,台北《明清史料》讲,同年丹巴哈什哈被安置在正*旗满洲佐领“厄伦布他”之地,康熙并将该地赏于丹巴哈什哈“耕种牧养牲畜”。雍正九年,时任右翼前锋统领之职的班第向理藩院呈请,述其母于康熙四十九年,因“厄伦布他”土地狭窄,叩请朝廷恩惠,于是朝廷下旨将“木孙忒克”等处地方赏给班第做私人牧场。
初考:
十八里台,今张北什巴台。
厄伦布他,意为多灌木之地,今张北县老龙不落地方。
以上两地原属察哈尔正*旗,乾隆元年,清廷把大青山以东正*半旗划归镶*旗(以高庙子东石嘴即蒙古语的哈檀和硕至今大青山水泉沟为界限)⑼。
木孙忒克,原察哈尔正*旗驻地,今察右前旗巴音特拉一带。
二、尚公主即娶公主为妻。《清史稿·公主表》记,雍正皇帝一生有公主:皇长女由宋氏懋嫔生,未满月夭亡;皇二女和硕怀恪公主,李氏齐妃生,康熙五十年九月嫁那拉氏星德(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之子,清代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皇三女由宋氏懋嫔生,未满月夭亡;皇四女年氏敦肃皇贵妃生,三岁夭亡。以上四公主为雍正所出。和硕淑慎公主,世宗兄废太子允礽第六女,雍正四年,嫁科尓沁博尔济锦氏观音保。和硕和惠公主,世宗弟怡亲王允祥第四女,雍正七年嫁喀尔喀博尔济锦氏多尔济塞布胜。和硕端柔公主,世宗弟庄亲王允禄第一女,雍正八年嫁科尓沁博尔济锦氏齐默特多尔济。以上清世宗雍正七个公主有三公主夭亡,四公主嫁人俱有姓名,与丹巴哈什哈之子班第无干。
注:(1)螭(ch?)传说中的一种无角的龙。古代建筑中或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趺(fu)碑下的石座,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碑碣》:“隋氏制,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龟趺,趺上不得过四尺。”
(2)《清史稿﹒皇子世表三》(第卷,页):“常颖,世祖第五子。康熙十年,封恭亲王,四十二年,薨。”《清朝通史﹒大事记》(第页):“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公元年七月,康熙皇帝下诏,以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长子胤褆副之,率军出古北口;以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率军出喜峰口。”郭松义《清代皇帝传略﹒康熙帝玄烨》(第页):“玄烨知道事态严重,仍保持沉着镇定,从容地派出两支大军,由皇兄裕亲王福全,皇弟恭亲王常宁带领,出古北口和喜峰口……”本文从《公主表》,恭亲王为常宁而非常颖。
(3)班弟的本名据碑刻蒙古祭文为“额拉登格”。
(4)简命大臣,由皇帝临时委派大臣处理事务即为简命大臣。
(5)班弟是科尓沁台吉,蒙古郡王,孝章皇后的侄孙。
(6)《清会典事例》;康熙十四年(年)后,八旗察哈尔“俱属在京蒙古都统兼辖”,乾隆二十六年(年)清政府在张家口设立察哈尔都统府。
(7)《清史稿·职官志》:“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掌管统率侍卫亲军,卫护皇帝。以八旗中镶*、正*、正白旗中选拔侍卫,由内大臣统率。
(8)前锋统领,八旗分左、右两翼,各设前锋统领一人,正二品。由王、公大臣兼领,统领掌前锋政令。右翼前锋统领掌正*、正红、镶红、镶蓝四旗。
⑼《察哈尔纪事特辑》张家口文史资料()23辑。
附: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明清史料(略)。
(三)、原正*旗四苏木(今鄂尔栋镇)章盖营门府遗址。自民国12年(公元年)巴彦孟克担任正*旗总管后,就将正*旗总管衙门设在四苏木章盖营子,长达二十余年。总管衙门府由巴彦孟克组织工匠建起,里外共三进院子,里院加正厅是总管衙门,房内是他的红笔文书,也是巴总管的住家,东西配房都是客厅有两间,这些客房都是砖木结构的瓦房,西耳房是佛堂,东耳房是太平宝五婶的住房,佃、伙房南面是过厅,在过厅两旁;第二进院是东排房有印务处和文书档案室和管理人员的宿舍,西排房是武官办公室和宿舍,还有两座门楼;第三进院是一个大圐圙,面积约有五十亩大,两丈多高,所有用房都包括在内,如院墙的四角建有四个炮台,墙上有作战垛口,大门楼上也有砖砌的炮台。这大院的北墙下是骑马圈、草房,东墙下有放牧牛马倌们的宿舍、伙房、守卫兵宿舍、犯人的闸子房、狗房;西墙下有汽车房、马车房、榨油房、米面加工房;南墙下是拴骑马的一排石桩子,在大院外的南面是太平宝秋收的大场面,有场墙,四角还有逐年积累下的草垛,北场墙下是山药、萝卜窖,里面住有看场夜工。(四)、金代“承安宝货”银币
年6月,在当地发掘出一枚十分珍贵的金代“承安宝货”一两半银币,长4.8厘米,重60克。其形制为两端圆孤,中为束腰,表面略内凹,上錾有“承安宝货一两半”铭文。经文物部门鉴定,属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在中国钱币博物馆。这枚银币,过去仅见《金史》记载而没有实物流传,明、清代以来,市场上出现的方孔圆钱式样的“承安宝货”臆造币,也价值连城。它的发现,为研究金代的货币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在中国钱币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五、威宁县“木柃道”驿站及古丝绸之路
据《内蒙古通志》元代交通史介绍,途径威宁县辖区(原四苏木)有一条“木柃道”(马道),据陈得芝先生考证,大体路线是,上都出李陵台西行,经兴和路东境的宝昌州(现张北县九连城)、过威宁(现兴和县境内台基庙、木栋艾拉一带)沿大同路北途径丰州(现呼和浩特市白塔村)西北甸城谷、越天山(大青山)、北历净州(现四子王旗城卜子村)、砂井(现四子王旗红格尔乡大庙西南)、穿戈壁沙漠,进入岭北行省、红河去沙(现蒙古国翁金河上游)、北行至和林(现蒙古国乌兰巴托)。由此可见,四苏木所处的地域,在沟通草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商贸流通,以及发挥军事要冲战略功能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考证,鄂尔栋镇境内还有两条主要的古丝绸之路,一条是古称“康保大道”呈东西走向。从北京—南壕欠—正*旗十四苏木、台基庙—四苏木—鄂卜坪—三瑞里—正*旗十七苏木—八苏木土城子(原元代集宁路遗址所在地)—集宁—正*旗(现后旗部分)—锡林郭勒盟—外蒙古(又称大库伦)。这是一条运送兵源粮草、通商互市的官方大道。
另一条古丝绸之路,大致方向是,从东北地区----锡林郭勒盟的正蓝旗,太仆寺旗---化德---商都---南壕欠---十四苏木台基庙---木栋艾拉---三瑞里---丰镇隆盛庄---丰镇---大同---太原,而进入中原。这是辽、宋、元时代用兵通商的必经之路。
从明清到民国以来,这两条古丝绸之路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明朝多次在这里抗击蒙古军队对中原的侵扰;清康熙皇帝西征葛尔丹;民国时期傅作义的部将董其武都曾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走过这两条古丝绸之路。抗战爆发后,日本军国主义也发现了这两条古丝绸之路的战略意义,曾于投降前二年,强征民夫,企图按照原来的大体走向修筑了一条战略公路。当路面工程临近完工时,就宣布无条件投降了。现在这条路的大致轮廓还能分辨出来,部分路段的排水沟渠仍依稀可见。
六、威宁县蒙古族“祭敖包”风俗习惯和历史渊源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是威宁县(今兴和县)蒙古族聚居地区的鄂尔栋镇、民族团结乡、店子镇(原察哈尔正*旗四苏木、十四苏木、二十苏木)察哈尔蒙古族人们祭祀敖包的一项重要活动,该地区自古钟灵毓秀,物阜民丰,人文积淀深厚,文明星火璀璨,有元代威宁井氏墓,有巴彦孟克总管府,有承安宝货,有古丝绸之路,有出征抵御日倭的战马嘶鸣,在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更有巍然林立的四十余座敖包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该地区的蒙古族“祭敖包”是一项历史悠久、传承文明,具有深远民族内涵意义的活动。该项活动的宗旨是促进民族团结,期盼每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此项活动,本着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开展的,该地区属少数民族乡镇,在这一盛大节日里,以最虔诚礼遇,邀请本地区在各地工作生活的蒙古族同胞及亲朋好友、各级领导、企业家、能人志士前来参加盛会,欢聚一堂、举杯痛饮、共庆佳节。
鄂尔栋镇、民族团结乡、店子镇(原察哈尔正*旗四苏木、十四苏木、二十苏木)境内敖包林立且用途各异,多达四十余座。根据用途不同可基本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类用作祭祀活动的,如鄂尔栋镇大庙沟村西的什基敖包(四苏木境内寺院——什基庙敖包)、头道脑包村后的“山盖敖包”(正*旗总管巴彦孟克的家族敖包)、和杨树营村后脑包湾村后山顶的敖包(原察哈尔正*旗四苏木的苏木敖包),这些敖包就是原察哈尔副都统、正*旗总管——巴彦孟克及其后人祭祀祖先、召开那达慕大会的场所。鄂卜平旧营子村南的“岱青山脑包”,据说该敖包系察哈尔左翼四旗正白旗羊群旗的家族敖包,并且是正*旗三、四苏木土地分界敖包。还有兴和县大青山敖包,是正*旗旗庙——佑安寺庙宇敖包,每年都隆重举行祭祀活动。第二类是用作标识路界的,如岱青山敖包、西海旺村南的敖包、甲坝村西的敖包等,五股泉乡的白敖包,这几类敖包所处的位置,都在大路两侧。路人每遇到敖包都停下来,从周围捡上石块恭恭敬敬地堆砌到敖包上。有的还扔上一枚枚钱币,用来祭祀祖先或祈求平安。特别是穿梭于中原塞北的旅蒙商,更是虔诚至极,每逢出塞,远远望见敖包,便远远下车。一步一磕头来到敖包前点燃香火焚烧纸钱、抛洒钱币、堆砌石块来为自己及家人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出行顺利,财源茂盛。此类敖包一般体积较大、位置明显。第三类敖包是标明地界或路界的。一般都分布山尖、地畔、湖边、滩中,是蒙古民族用来划分封地,牧地或田地的标记,如威宁县境内原喀喇沁蒙古族聚居的银子川地区(现兴和县店子镇、大同夭乡一带)的东西石嘴子敖包。
“敖包”一作“鄂博”、“脑包”,蒙古语意为“堆”,出现于原始社会,用于标识聚居点和祭祀,后为识别道路、区分牧地、祭祀的封堆。明《华夷译语.鞑靼杂志》就收录有敖包一词,汉意作“堠”,意为瞭望敌情或标识里程的土堆,在清代“鄂博”是蒙古地区道路或行政区划的标志,“游牧交界之处,无山河以为识别者,以石志,名曰‘鄂博’”(《大清会典事例》)。后又逐步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动的场所,于夏秋之际草丰畜壮、气候宜人时举行祭祀活动,富有浓郁的宗教和娱乐色彩。鄂博用石块等物垒成,各盟、旗、苏木等各有自己共有的鄂博。富人则多有自家鄂博。最高有深远意义的是中俄国界上也设立“鄂博”,是具有国际性界碑性质的边界标志。
蒙古族“祭敖包”的习俗源远流长,从成吉思汗以前就有了这项活动,在征战欧亚大陆年代,成吉思汗的军队每占领一个地方就用石头在高处堆砌成石头堆子,用以庆祝胜利、祭奠牺牲将士、祈求“长生天”给予智慧和力量,战胜敌人,保佑百姓平安。“祭敖包”是崇拜大自然的行为,是把大自然神话起来的,这项活动与蒙古族最早信仰的“萨满教”有关,这个教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所信奉的古老宗教,源于原始氏族社会,原始氏族制解体后,开始向奴隶制过渡,原始“萨满教”的内容、形式和作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多神的崇拜走向绝对权威——神的过渡,对“腾格里(天)”的崇拜和天命观念开始流行,而后由佛教伦理逐步代替。无论蒙古族信奉何种宗教,但都通过“祭敖包”形式来沟通神与人意志和祈求“腾格里(天)”保佑五畜兴旺、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的内涵都没有变。因而这一传统习俗得以不断延续、传承、发扬光大,并在每一不同时期都赋予了不同的新内容,尤其在明朝,蒙古族杰出的首领俺答汗全力推行藏传佛教后,在我们现在所处的察哈尔地区的敖包中所放置的吉祥物,如舍利、佛像、法器、经书、金银玉钱币等物件,大都来自藏传佛教的发祥地西藏、青海地区,尤以青海地区的“塔尔寺”为最多,成为藏传佛教的衍生物。无形中給“祭敖包”增添了无限的神秘和尊贵的色彩,不同的敖包、寺庙所放置的吉祥物规格、等级都有所不同,一般以旗敖包、旗庙周围的敖包中所放置的吉祥物最为尊贵、敖包祭祀的级别最高,旗敖包尤以上三旗(即察哈尔正*旗、镶*旗、正白旗)档次最高,有的甚至放置有佛祖圣物舍利以及活佛法器、经书、珍贵佛像等物件,而其他五旗相对次之;寺庙则以正*旗旗庙——“佑安寺”(现兴和县民族团结乡十四苏木巧尔基庙)“祭敖包”的规格和档次为最高,居于察哈尔八旗之首,成为绥东地区最大的宗教祭祀活动而闻名遐迩。此外旗、苏木、嘎查、寺庙、蒙古族富人(包括牧主、喇嘛、商人等)都有各自的敖包,祭祀的规格、档次依据各自的爵位、品级、辖区草场面积、牲畜多少以及对朝廷贡献大小等因素而决定祭祀的档次和规模;敖包的规格、高度、形状、大小,有所不同,有的是单个敖包,也有多个敖包,一般以蒙古族信奉的吉祥数“9”个敖包组的敖包群最为尊贵,九个以上的敖包群在我们兴和县察哈尔蒙古族聚居的地方不多见;敖包形状大多以圆形为主,也有多边形的,敖包材质一般以旗杆(玛尼杆)石头、树木、经幡、吉祥物、彩色哈达、外部装饰等物件有机组合,浑然一体形成一个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神秘宗教色彩的祭祀体。“祭敖包”的方式、内容、时间有所不同,威宁县(现兴和县)所处的察哈尔地区蒙古族“祭敖包”的时间是与蒙古族最后一位大汗——林丹汗祭祀敖包的传统方式流传下来的,据口碑史料中记载,林丹汗在与后金(清)作战驻军兴和县向青海战略转移期间,于农历五月十三祭典过境内的敖包(一说是大青山敖包,一说是四苏木敖包,总之都在兴和县察哈尔蒙古族聚居区),所以几百年来,这一带察哈尔蒙古族地区“祭敖包”的时间大都定于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作为对这位蒙古族杰出的民族英雄最好的怀念并不断传承至今;也有的旗、苏木“祭敖包”的日子根据情况选定吉日,寺庙“祭敖包”的日子是由宗教方式根据藏历选定吉日;每年五月十三“祭敖包”的时候,人们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骑上骏马(后演变为车辆),带上祭品(奶制品、酒、糕点、糖果、哈达等)从四面八方来到敖包前虔诚祭祀,敖包供桌上摆放全羊、羊奶食等祭祀食物,用蓝、白、*、绿五种颜色的哈达缠绕敖包一周。五色哈达其象征意义分别是:蓝色——智慧、吉祥;白色——平安、圣洁;*色——富贵、尊严;红色——生命、婚姻;绿色——子女、永恒,以此来征兆佛光五彩缤纷,祈求“腾格里(天)”给予人间风调雨顺、五畜兴旺、国泰民安。过去成年女子不能上敖包山(现在男女平等了都可以去),孩子们不分大小都要去参加“祭敖包”仪式;“祭敖包”仪式完全按照藏传佛教的礼仪去进行全过程,首先大家要给敖包加上石头块,然后在喇嘛的主持下举行,喇嘛要念专门“祭敖包”经卷、吹海螺、击鼓、拍钹,参加者都要在喇嘛的指挥下向敖包跪拜,要围坐在一起,祈福招财,虔诚许愿,向敖包献食物,并挂上哈达,在主持人或喇嘛的带领下围住敖包转圈,以求消灾避难,祈求平安。“祭敖包”活动另外也为青年男女交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难得的机会,试想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的盛装,风度翩翩,在轻歌曼舞的氛围里,怎能不动情?又怎能不怀春?......于是乎互相表达爱慕之情,成就一段美好良缘,著名的歌曲《敖包相会》大概便由此而来久盛不衰传唱至今!“祭敖包”最为精彩之处在于旗、苏木或寺庙借助“祭敖包”时召开“那达慕”大会或物资交流大会,并同察哈尔蒙古族所十分看重的男子的三项技能竞赛有机结合,这在旗、苏木或寺庙“祭敖包”时隆重举行,规格和重视程度甚至超过“祭敖包”本身的重视程度。据有关资料记载,在骑马技能比赛中,分快马赛和走马赛,这两项赛马冠军获得者,都可以得到一匹良马的高奖;摔跤比赛中冠军获得者,可得到一头公牛的高奖;射箭比赛中冠军获得者,可得到一副盔甲的高奖;上述三项的参赛者,也都得到纪念奖品,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察哈尔蒙古族重视三项技能、时刻准备保家卫国的优良传统永不忘记并代代传承下去。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察哈尔“祭敖包”祭祀文化具有极其厚重人文学、民俗学、民族学和生态学的深刻内涵和普遍意义,在悠久灿烂的草原文明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
张志华、男、汉族,出生于年,大专学历,中共*员,公务员,多年在基层乡镇工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文化研究会会员,乌兰察布市民协、作家协会会员,兴和县文联民协副主席,兴和县文化研究促进会副秘书长,察右前旗文化研究促进会特邀研究员等。
业余喜欢读书、写诗、研究历史,主攻研究方向:察哈尔蒙古族历史和内蒙古地域文化历史沿革等方面内容,有多篇论文发表,多次参加过蒙古族历史文化书籍编撰工作,在年9月担任副主编和执行主编,出版了《兴和县戏曲集锦》(远方出版社出版)。年参与察右前旗政协编写《察哈尔正*旗苏木考录》,任编委,撰写其中“四苏木”部分。年参与兴和县民政局主办的《兴和县地名考》的地名考证工作,任专家组成员。年参与《乌兰察布大事记》编撰工作,任编委和评审。年参与《兴和县志》(续志)、《兴和县年鉴》、《兴和县旅游文化》、《兴和县文化研究论坛》等书籍、刊物的编撰工作。
主编:浪淘沙李特编:慕雷
副主编:剑客唐伯于金玲
校对:段梅芹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