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记者精准扶贫
今年4月底,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在全国媒体范围内,选派百名新闻记者,扎根22个省(区、市)的百余个贫困村,历时一个月,与奋战在扶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感受精准扶贫。西安晚报记者张志杰和张宇明从5月8日至6月8日,吃住在长安区鸣犊街办晓村,走村入户,倾听贫困户的心声,记录了扶贫干部的付出。
扶贫干部们走遍村里每一处田地
要说,扶贫并不是近年来才有的事,只是十八大以后,尤其是目前正在开展的精准扶贫,力度之大、各级*委和政府重视程度之高,可以说前所未有。拿晓村来说,自年市地铁办结对帮扶晓村以来,晓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初具规模。最明显的一点,全村的贫困户已由前些年的25户减少到目前的3户。
扶贫干部到村民家收集村情民意
如今,在晓村开展精准扶贫的是长安区农业局。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对每一户贫困户,驻村帮扶工作队都要明确帮扶责任人,做到“一对一”结对帮扶。从逐户上门登记信息到仔细绘制“民情大数据地图”,从认真制作“贫困户精准脱贫明白卡”到与贫困户结“穷亲”,短短一个月内,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包括驻村帮扶工作队、街办包村干部以及村干部在内的扶贫干部们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方面所做的努力。
扶贫干部们帮助村民领取玉米种子
对一个没有任何产业的贫困村来说,怎样发展集体经济,让贫困群众直接受益,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这是精准扶贫的应有之意。通过土地流转,对产业进行调整,带动群众致富,一直是以驻村第一书记胡智军为代表的扶贫干部们所期望的。一个月内,我们见证了晓村从最初的计划大面积种植核桃,到邀请专家实地考察后决定改种葡萄和桃树,再到邀请花卉企业到村里实地探访,力争“花开”晓村。这些,都是驻村帮扶工作队在精准扶贫方面的积极探索。
扶贫干部们走访了解困难村民家庭状况
拿晓村*支部书记李毕武的话说:“过去的扶贫有时多停留在表面,不像这几年的精准扶贫,是动了真格、要见实效的。”在66岁的贫困户李生勤印象中,“城里来的人,真是贴心!”这几年,到他家的人越来越多,关心他的人越来越多,从单纯的送米、面、油,到帮他出点子、找路子,从“输血”到“造血”。
扶贫干部们查看小麦收成
一个月匆匆而过,晓村扶贫干部们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心系群众、辛勤付出的身影,何尝不是全市乃至全省成百上千扶贫攻坚干部们的缩影?
扶贫干部们和村民一起规划村里经济发展新举措
祝愿晓村的明天会更好!
晓村
长安区鸣犊街道晓村是一个省定贫困村,地处长安与蓝田交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全村余户多口人,人均只有八分耕地。村民们世代以种植业为生,村里没有可以支撑经济发展的产业。按照户人均年收入不低于元的标准,目前,晓村还有3户贫困户,致贫原因各异,或因病或因残或因缺劳力。
图文
张宇明张志杰
编辑
长安君
征稿启事
长安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