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和大家介绍的内容,有关古代农业。自年开始,广东地区的农民连续7年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粮食的产量上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再加上天公作美,这7年间,广东地区并没有出现很大的自然灾害。农民种地可谓是得心应手,就算是新手农民,种出来的庄稼质量都很好。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广东地区抛荒的农民变得越来越多,他们不愿意种地,因为根本就没办法糊口。当时,市场上流通的粮食数量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粮食的价格大大下降。年的时候,广东的粮食价格还在0.35~0.4两之间。过了8年,粮食的价格跌破了0.04。斤粮食价格最高的时候,也只卖0.05两白银。
这样的市场行情对当时的农民来说是相当不利的,他们的粮食无法等价交换,没办法换取到足够的银钱去购买生活必需品。久而久之,农民的生活就陷入了困苦当中。毕竟那时是封建社会,国家不可能拿出钱来补贴农民,反而还要农民交税纳税。生活经济压力所迫,大多数农民都放弃了种地,想要谋求别的生路。
随着抛荒人口的数量加剧,广东地区的粮食市场规模大幅度减小,粮食市场再也没有以前那样繁荣了,变得萎靡不振。有人说:“古代农民不是吃不起饭吗?要是卖不出去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留在家里自己吃不就好了!这样至少可以避免饿死。”
卖粮食赚不到钱确实无所谓,古代的农民又不需要缴纳电费、水费,他们的食物来源都是靠大自然提供的。只要有食物,他们确实能够活下去。然而当地的政府不让他们这么舒坦。上文当中也和大家提到了,古代的农民是需要交税的。到了一定的时间,官府就会派人上门,挨家挨户地索要钱财。如果不交钱的话,面临严重的处罚。
而粮食又不能代替银子,上交给国家,农民只能想办法把家里面的粮食变卖,换取银子支持生活。在官府的紧逼下,很多农民为了尽快出售粮食,只能以极低的价格售卖。而且为了凑足数量,他们出售的粮食会更多。
等农民卖完粮食缴纳完税款,家里面剩余的粮食量就不多了,根本就不能满足一家老小的生活所需。有这样的先例,民间就有一种说法:稻谷大丰收的时候,农民受到的伤害会更多。现代专家也对此现象进行了定义,将其称为熟荒。意思是稻谷再怎么取得大丰收,对于农民而言,还是吃不上饭的。
在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大多数农民会涌入城里面,向富裕的人家乞讨。乞讨不到粮食的,真的会饿死。朱熹曾有一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描述的情况很真实,讲述了古代官僚的黑暗,和百姓生活的艰辛。
为了预防“熟荒”,各个朝廷其实都做了不少的努力。比如说很多朝廷都会建立常平仓储备制度,粮食丰收的话,常平仓就会回收大量的粮食,缓解农民的经济压力。到了收成不好的年份里,常平仓就会开仓放粮,确保大家能够渡过困苦的时候。如此一来,粮价就是稳定的,不会出现大幅度上涨,不会出现大幅度跌落。
常平仓储备制度是从秦汉开始发展的,年代相当久远,从市场实验的结果来看,确实起到了控制粮食价格的效果。但是在年的时候,这个制度却没有发挥作用。因为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动乱当中,统治者无暇顾及老百姓的死活。
总结:
年康熙执政。康熙帝下令封锁全部港口。百姓的粮食不能往外运输,只能堆积在手上,没有其他销售渠道。这么多的粮食,一下堆积到了本土的市场上,肯定是过于饱和的。农民和农民之间存在竞争,粮商和粮商之间存在竞争。多方争夺市场的情况下,粮食价格必然不会太高,给农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我们也可以从撂荒的事例看出,粮食的产量并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点。真正的要点在于国家如何处理农民粮食售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