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戴文华靠海吃海,大丰海边原住民生活
TUhjnbcbe - 2021/6/29 0:41:00

第期《家乡书》

题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

摄影: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陈蔡明

朗诵:江苏卫视东方卫视台声殷瑜

戴文华:

靠海吃海,大丰海边原住民生活

作者简介:

戴文华,男,年2月生,江苏大丰人,中共*员,大专文化,业余作者,大中镇人民政府退休干部。先后在全国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评论、散文、杂文多篇,其中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杂文18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作品15篇。年荣获“全国廉政短信大赛”优秀奖;年荣获中国“鲁迅故里杯”杂文大赛二等奖;年荣获全国老龄委、中国老年杂志社“不忘初心,昂首走进新时代”主题征文一等奖。

考察大丰地理成陆,沧海桑田一词最为形象。

唐以前,自泰州至淮南阜宁一线,捍海堰内,先民煮海嗮盐;捍海堰外,则是汪洋一片。北宋天圣年间,担任西溪盐官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不顾地位卑微,屡次上书,终于获得宋仁宗同意,领命修建了保民安境的范公堤。

范公堤筑成之后,由于*河、长江、淮河泥沙冲积,海势东迁,遂由西而东日渐成陆,始有渔民陆续定居,居住点也由西向东缓慢迁徙,他们以渔业为生,从事盐业生产的灶民也有一部分兼营海滩小取和海洋捕捞。

维舟在白驹聊以咏今夕

孔尚任笔下的海边海风海景

康熙二十五年()秋,孔尚任随工部右侍郎孙在丰督察里下河水利,驻扎在海边渔村——西团,写下脍炙人口的著名诗作《西团海上村》和反映海边风土人情、大丰原住盐民、渔民生产生活的名篇《西团记》。

作为孔子64代孙,日后也杰出的剧作《桃花扇》闻名于世,当年的孔尚任却是心怀天下,壮志报国。尽管这是一趟苦差,京城官员唯恐躲之不及,但孔尚任为官不长,能得皇上钦点,自然引为幸事。所以,孔尚任这趟里下河之行心情极为愉悦。

京杭大运河是当时维系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舟船竞发,帆影点点,水波涟漪,已成为日复一日的景致。孔尚任乘的是官船,自然威仪万方,迥异于一般商船。

孔尚任随孙在丰先抵白驹场。移步上岸的孔尚任顿时感受到阵阵海风扑面而来,清凉中带有咸涩。当晚他便写下《夜宿白驹场》:

朝雾暮皆连,海风春更急;

维舟在白驹,聊以咏今夕。

白驹只是过驿,西团才是目的地。次日,依然薄雾漫漫,孔尚任沿串场河前行。西团的风俗地理民情,孔尚任是生疏的。但他却对这海隅之地寄予了特殊的感情。船刚泊岸,孔尚任便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近它,了解它,甚至全身心地融入它。

孔尚任布衣微服,串棚走户,往来于灶户渔民之间,体察他们的生活。同时,他又泛舟于西团的港汊河道,考察淤塞情况。此时的国子监博士已完全进入了新的角色。没有诗情画意,没有琅琅书声,只有枯燥的往返、繁琐的问询、重复的劳顿和飒飒的海风相伴相袭。

数天考察,孔尚任对西团已有感性认识。一日,他信步海滩,仰望如钩悬月,聆听涛声阵阵,想到西团地隅偏僻,荒凉贫瘠,然朝廷税赋日重,地方官层层盘剥,小吏垣商敲诈勒索,灶民渔夫日益贫困,而海口疏浚工程虽则利国益民,但朝廷拨款杯水车薪,不得不在沿海征收水利特别税。这对灶户渔民不啻雪上加霜,不堪重负。他虽为钦差,却不能解民于倒悬,不禁慨然长叹,向海而吟:

东港天边水,西团海上村。

丰夫皆有长,小吏更能尊。

两脚平垂柳,潮头直到门。

乡关无定向,怅然立*昏。

海水漫上两岸,海潮直扑屋门。故乡不知在何方,独立*昏,满心惆怅。孔尚任面向茫茫东海之水,难以掩饰心中的抑闷和惆怅。

当夜,孔尚任心潮起伏,夜不能寐。他索性挑灯磨墨,铺笺挥毫,微风摇动窗棂,室外寂然无声。在这宁静幽谧中,《西团记》呼之欲出:

“捕鱼者,刳舟如葫芦,周旁胶无隙,穴其背,仅容出入,有螺户焉,号冒浪不灌,内贮半水,两胁缒以长木与内水平,若飓起,无虑侧覆。将入海,抚衅罟,打鼓,刑牲、赛鱼神,置舟潮头,潮退,随潮以去,舟之尾罟系焉,诱鱼自投,即得鱼,纳于水,纳满,又从潮来,赛如初。”

取鱼的人,把渔船做成如葫芦,四周无空隙,船上有个小门,仅够人出入,渔人坐在里面就像田螺一样,虽然顶风冒浪,海水总不会灌入,船内放半舱水,船两边吊长木与舱内水相平,即使刮起大风,也不必担心翻船。出海前,渔人先用猪血染网,敲起神鼓,宰杀牲口,祭祀鱼神,在退潮时将船退到海边,随潮入海,把渔网栓在船尾,诱使鱼儿入网,捕得鱼,便放入水中网袋,网袋满了,再用原先的方法顺潮头再来。

孔尚任以精湛的笔墨,对海边的渔船和原住渔民的取鱼方法作了细腻地描述,将渔民生活刻画得惟妙惟肖。

孔尚任不久离开了西团,但其作品《夜宿白驹场》、《西团海上村》、《西团记》却永远留存了下来,成为大丰海边原住渔民生活和地域文化中的重要文献资料。

筑舍墩子下木帆向汪洋

海边原住民的生活生产方式

渔民出海

到宋代,大丰海边原住民居住点在范公堤(今国道)沿线,原住民大都是西乡(兴化)、盐城人。到了清代,海势东迁,原住民居住点在西团一带。到了民国时期,原住民大都在斗龙港、王港一带以取鱼为生。

据海边老人讲,海边原住渔民的住舍很简陋。民国初年到上世纪60年代,大丰海边有王家舍、夏家舍、陈家舍、八百丈舍等舍子,这些舍子是渔民跑滩的住所。渔民们用沙土垒起挡潮墩子,舍子就建在沙滩的墩子上。舍子离大海很近,,王家舍约一亩多地大,高出滩面4米多,墩子四周长着芦苇、茅草,这些植物是渔民从草荡移植过来的,用来抵御海潮冲击和浸蚀舍子。

墩子上有一个直径四五米大的水塘,用来储存雨水,供渔民日常生活用水。墩子上的舍子都是垡头墙、草盖顶,“人字”形屋面、屋面用毛竹、绳网加固,四周有拉桩,以防大风。舍子上住有10多户人家,也有渔民集体居住。

每到涨潮时,海水滚滚而来,汹涌澎湃,不一会,舍子被海水包围,舍子高出水面,像一座孤岛。

海边渔民

小木船也是渔民居住的家。一般小木船长4米多,宽2米多,落潮时停泊在沙滩上,涨潮时漂在海上。还有一部分渔民居住在川场圩(今王港闸一带)外的草荡中,房子是垡头墙、草盖房,一般每户人家两间,东房是卧室,西面一间是堂屋,堂屋中间砌灶,靠墙也摆床铺。

渔民的饮食很简单,一天只吃两顿,以粗杂粮为主,蔬菜以盐蒿、青蔬、南瓜为主,平时几乎没有肉吃,鱼虾成了渔家的家常菜肴。

渔民的衣着较特殊,夏天男人只穿一条短裤,小孩赤脚、光屁股。到了冬天,大人上身穿一件破棉袄,不穿衬衫,下身穿一件单裤子,不穿袜子和鞋子。小孩穿着也是这样,只是穿开裆裤,屁股撂在外面。冬天寒风凛洌,他们赤脚、光屁股,却不怕寒冷,老人说这是常吃鱼虾的缘故。

海边渔民的生产方式很落后,完全依靠劳力,生产工具也很原始。所有渔船都是木质帆船,罗盘定向。渔民下海往往凭经验,看星座、观物候、识天气、辨潮汐。海上风大浪急,天气变化无常,又没有通讯设施,取捕风险大,渔民生命安全毫无保障,海难事故时有发生。遇到特大海潮,渔民更难以逃生。在海滩上,经常看到海浪把海难渔民的尸体推到港汊里。民国18年()8月,台风袭击,连降暴雨,大潮漫溢,溺于海潮者达人。

赶海

据《大丰市志》记载,上世纪40年代,滩涂内河、小沟、小港里取捕鱼虾的连家船约户,飘泊无定,白天取捕鱼虾,糊口度日,常年累月住在又破又旧又小的木船上,个别破船还要拉上岸过夜,以防漏水沉船。他们极度贫困,衣不遮体,一天只吃一顿,过着渔花子生活。

海边有挑鲜小贩多人,走村串户,沿途叫卖鱼虾贝类。还有少数渔贩子奔波于扬州、泰州、兴化、高邮、宝应等里下河地区,以谋生计。

海边小取以取贝类海鲜为主。退潮时,赶海人在海滩上挖蛤蜊(青蛤)、扒蚶子(四角蛤)、钩蛏、拾泥螺、捉小蟹。一般季节跑滩人数至人,旺季多达0余人。

海边原住民崔元富,今年68岁,祖籍兴化老圩人,年轻时经常跟哥哥崔元宽下海捕鱼和取海鲜,不但会捕鱼,还会结网。崔元宽今年84岁,上世纪40年代,常住王家舍,跑滩、捕鱼经验丰富。崔元宽告诉我,滩上常有人迷失方向,掉进港汊里,他一生中救过好多人。崔元宽还给我讲述了渔民取采的方式。

钩蛏。每个钩蛏者手持着一根尖头木棍,四处寻找蛏孔。凡见有相距一寸左右的两个小孔,其间必有一蛏。用木棍在两孔之间锥一个洞,一手携铁丝钩,傍洞而下,旋转90度,轻轻往上一提,一只鲜活的小米蛏便成为篓中之物了。钩蛏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亦可采用笨方法,挖洞取蛏。在海滩上挖一个1至2尺深的小坑,再向四周剥泥,则小米蛏显露在钩蛏者眼前。到外海的沙滩上钩蛏,需要用船。旧社会,穷人家没有船就得向船主借,于是二三十人拼一条船,船主依照生产量抽十分之一的佣金。

张簏子。用芦柴棒或竹片编做圆笼子,放在海滩上,利用潮涨潮落的时差,潮退尽了去倒簏子,有的坏了要修理,起大风时,簏子会跑掉。冬天结冰的时候也要下海,海货取回来以后,要动员老老少少拣货,全家都很忙碌。有的渔民也到海外沙滩上张簏子,虽然产量是多了,但是要交纳船租。

张罟、张抢(箍)网。都要需要船只,生产的方式和张簏子差不多,利用潮汛的涨落。所用网具都是用最好的纱线做成,用牛血或猪血染过的,本钱较大,时时要补网。春天和秋天,渔民到近海港汊里张鲚鱼、胖头鱼、推浪鱼。落潮时,渔船停在滩上,渔民在港叉里支放箍网或滚钩。涨潮时渔民站在船边上,理箍网。箍网长达10多里,每隔几米有一根竖杆,箍网下面有网袋,涨潮时鱼随海浪游进港汊,落潮时鱼进入网袋,或被滚钩钩住。用这种方法取鱼既省力又安全。

打涨。到海滩小取的跑滩者来自四面八方,有原住渔民,也有来自西乡(兴化、盐城、宝应)等地的渔民。涨潮时,渔民们站在沙滩的海水中,由东向西,在潮头上撒网(又称打旋网、打圈网)捕鱼,俗称“打涨”。还有的渔民站在沙滩上,在盛有海水的港汊边撒网捕鱼。在海滩上,都是男人撒网,女人捡鱼。捡鱼的女人腰系青布围裙,头戴花色头巾,拎着鱼篓,紧跟在男人后面。撒网渔民为了便于撒网,只穿一件短裤,或不穿短裤,围一块方布,撒网时还唱着拉网小调:头顶太阳晒哟,天空海鸟叫哟,海里大鱼跃哟,一网撒下满网跳哟——

崔元宽说,渔民的生产方式很陈旧很原始,船只下海要有风,但天气不好或遇到恶劣天气,就要妨碍生产,甚至给渔民生命带来危险,所以渔民听天由命,很崇敬菩萨。正因生产方式落后,渔民是自管自的,就是在一条船上,生产也是各人分开的,甚至连吃饭也是如此,造就了渔民的自强与奋争。

张网一何苦渔霸坐收利

旧社会渔民受尽剥削和欺凌

撒网

在漫长的岁月中,大丰海边渔民遭受渔业资本家、渔霸、海匪、日寇的多重剥削、压迫和欺凌,生计维艰。

东海的银子齐腰深,海里的好东西是取之不尽的。然而,渔民们虽然天天劳动,还是年年贫苦。

据《大丰市志》记载,民国时期,大丰海洋捕捞被肖汉章、柏冠成、杨中书等渔业资本家和海匪袁国祥、孙二虎等14户垄断,他们互相勾结,操纵取捕区域,无恶不作,欺诈、剥削和压迫渔民。他们都拥有50吨至吨的海船数艘,每船雇船工10至12人。船工上船前,先交纳30至40银元作押板金,获利三七分成,渔业资本家得七成,全体船工仅得三成,勉强糊口。

渔霸拥有生产工具,坐地收利,其剥削手段有两种:一曰“坐潮”即渔民缴纳押金;一曰“拣潮”,就是渔霸在一个汛期中拣取鱼最多的一个潮水将鱼占为己有。渔民所取之鱼,均入渔霸所开的鱼行出售,行主任意压价。除行主剥削渔民外,奸商也千方百计榨取渔民血汗,他们乘捕鱼季节向渔民发放“子虾钱”,即以最低的价格预定渔民的鱼货,一元钱能卖渔民斤左右鲜虾,这种剥削超过一般高利贷。由于渔霸与地方官吏沆瀣一气,横征暴敛,贫苦渔民终年漂泊无依,生活十分困苦,人称“渔花子”。

据《川东乡志》记载,川东灶南枯树洋渔霸崔广成不择手段剥削渔民,不顾渔民死活,夏季天气不好,也要强迫渔民下海捕鱼,好多渔民出海无归。当时有人为这种凄惨情景写下了一首渔民谣:“茫茫大海风浪滚,夏季渔汛赛虎狠。渔民冒险去捕捞,船翻人亡丧天良。”

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使得渔民不敢生产。据年8月26日《苏中报》报道,*花鱼汛时渔民要缴纳十多种杂税:一、伪“通东办事处”征税5%。二、伪“船舶登记费四、五、六千元三等。三、伪“所得税”5%。四、伪“检问所”征收“出入港税”每船0元。五、伪“检问所”“翻译捐”每船4元。六、伪“政治保安队”(特工)每船元。七、伪“国民*”部征每船1元至元。八、伪“牙帖税”每行元。九、同善堂“慈善费”每船元。十、伪“盐税”每船收五、六、七千元三等。十一、伪地方“辅助费”5%。十二、伪“营业税”征收5%。十三、伪方收“旗税”计:*河口敌伪每面10元,福山仲逆兆奎每面元,浦东张阿六每面元,江南龚逆每面元,*沙顾逆宝明每面不详。十四、船到江南卖鱼杂税占3%,行佣10%。累计渔民要负担全部生产量的三分之二,还有许多敌伪官长的征发,吃鱼,打秋风,敌伪不但放旗子还要下洋来,借“保护”名义,拖船、绑人、抢鱼。

龙王庙据点的伪军托人下来收沙租,一年四季,大船0元,小船元,舢板子元,张簏子元,拾泥螺、挖蛏收元不等。这重重的剥削,使渔民们生活一贫如洗。

渔民所受的剥削还可分为船租,沙滩租,行佣,高利贷,老大及包工头剥削。如,张做网:一、船主拿盐鱼(或鲜鱼)28%。二、全船15人生产,要算16份,船主要拿一份。三、包工头、船老大合拿一份。四、行佣值十抽一,渔民卖鱼给行里,每十元给行老板一元。

渔民小取

张抢网:一、船主拿佣25%。二、船主拿行佣10%。三、鱼捕得多时抽赢馀,由船主另定。四、船主拣沟。张网在海滩时有二三里路长,有些地方是靠小汊港子里的,俗名叫沟,船主除抽25%外,在靠沟的一段,也是鱼最多的一段算船主的。五、船老大、包头吃船夫的饭,拣沟。

取海蜇:船主所得船租计:一、海蜇头大小汛拣一天的量收取,收取量较多的汛潮海蜇。二、海蜇皮每百拿二十。三、船老大、包头吃船夫的饭。船主收全部产量的四分之一,其余的四分三,则是一条船十几个人平分。

除此以外,有时没有本钱下海,渔民们向老板借钱,或向定货的客商借钱,说明货要卖给他们,价格比人家低,这是高利贷剥削。还有沙滩主的收沙租,一季拣一潮收取,也是无理剥削。

渔民们有一首民谣,形容抢网的剥削:“二八拣篮,四六翻,千钱只得三百三十三。”这说明渔民们实际收入只有全部产量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是被渔霸剥削去了。

渔民们替老板下洋捕捞*花鱼,从正月过后就忙起,从修船、搓绳索、补大网,到出洋捕捞止,共三个月,昼夜不息的工作,所得的报酬却很低微。

渔民不仅要承受各种苛捐杂税、租金,还要遭受渔业资本家、渔霸和日本*子的欺凌。

年6月,废*河、潮河(灌河)的海匪谢汉臣、何少章部余人,从斗港登陆,大本营驻龙王庙。这批海盗有恃无恐,奸淫烧杀,无恶不作,渔民的性命和财产毫无保障。

同年秋,国民*省政府派江苏省实业保安队指挥部张镇剿海匪,从斗龙港出海,一举俘获数十名海盗,送到龙王庙,当即枪毙了潘秀章、潘彩章等8个匪首。此后,谢汉臣、蔡冰等承认接受招安,被改编为江苏省实业保安队,张镇派大儿子张勃任海防总队队长,谢汉臣为第一大队长,沈月亭为第二大队长,何少章为第三大队长。后来,海防总队一度改名为海防团,张勃任团长,王维新任副团长。

海匪受降后,表面上成了官兵,又受到一些纪律约束,但实际上是官匪同流合污,从明抢为暗夺,欺压渔民,强占有夫之妇,威胁利诱民间少女,龙王庙地区的张某、王某、徐某等20余人的妻子被海防总队的长官占去为妾。甚至连少女也被抢去做姨太太,弄得人民群众有冤无处申。

年,日本*子盘踞裕华、龙王庙(今三龙镇)一带,在海边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这一年,日寇烧毁斗龙港渔民10艘25吨左右的木质渔船,水雷炸沉一艘,船上7人,炸死6人,1人重伤。海匪乘机打击,还抢走一艘渔船。

年2月的一天,渔民韩家父子、兄弟15人,驾驶2艘30吨的木质渔船,驶向勃海湾捕鱼,顺便带些皮棉去青岛出售。海上遇到日军汽艇,几十个小*子上了船,硬说他们是替新四军装运粮棉的,皮棉全部被抢走,当场杀死韩家14人,仅剩10多岁的小孩幸免一死,被日军带走,直至日本投降后,才被放回家。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韩学宏,家住斗龙渔业乡。

沙滩应公有渔民翻了身

民主政府组织渔民抗佣互助

收获

自民主政府成立后,渔民们纷纷组织起来了,斗龙港、王港等地成立了海抗会、渔民互助会,他们为了改善生活,不断起来同老板斗争。

分红斗争。*花鱼的分红是最不公平的,年*花鱼市,渔民们就组织了渔民互助会,向老板提出加红的要求,开明的老板答应加到0元档次;尚有一些不开明的老板不愿加红,他们和老板说理,在上千名渔民面前,老板屈服了,也加到四千元档次。但还是不公平的,船老板得益仍然比船夫多几十倍。

沙滩斗争。露出海面的沙滩,涨潮时淹没了,潮退时就露出海面,这种沙滩是张网的好地方。可是一些土豪劣绅勾结了国民*政府,把沙滩占为己有,坐受渔民的沙租。在抗日民主政府下,渔民纷纷向政府要求取消这无理的敲诈,成群结队的向滩主提起诉讼,在群众的力量下,滩主自动放弃了沙滩租。抗日民主政府也宣布:“沙滩系海势东迁,冲积而成……”明文规定取消沙滩租,这是渔民在数百年来所想不到的事情,使渔民更加拥护政府,相信自己的力量。

行佣斗争。渔行老板只要在门口放把秤,坐在屋里抽抽烟,就要抽拥金一成,渔民要求行老扳减少拥金,但是行老板不答应,渔民就不到行里卖鱼,大家罢市,但不能延长得太久,许多渔民要把鱼卖掉换成粮食带回家,因此他们自己就组织了公行(合作社),卖鱼的人到公行卖鱼,只要佣金二十分之一,还按户登记,等结算盈余时还可按照各户生产多寡分红,渔民们纷纷投资,鱼虾子都拥进了公行,渔民们说:“到我们自己的公行去!”最后行老板不得不屈服了,也把行佣减到了二十分之一。

拣潮斗争。有些船老板把船租给渔民生产,他们就在大小汛中最丰收的几天中拣一二天算他们的租金,这种剥削粗看起来并不十分大,但是能抵得普通生产量的二三倍,渔民们认为太不公平,要求不拣潮,作为抽成的办法,至年,这一斗争未取得新进展。

新四军成立了海防部队后,救济渔民们粮食困难,在每年*花渔迅中派兵船保护渔民生产。在新四军帮助下,成立了渔民自卫武装,在海边来往巡逻,打击海霸,保护渔民生产。

年春,“中共盐阜海上工作委员会新洋港委员会”派李天成同志为首的工作组,到斗龙港渔区开辟*的工作(当时斗龙港以北属盐东县),成立了船舶管理所,并相继建立了海员工会、渔民协会、海船协会。海员工会发动雇工、贫苦渔民,开展对渔霸和资本家进行减租减息和清算斗争,将原来获利“三七”分成,改为资本家得四八成,雇工得五二成,同时取缔渔霸,打击海匪,取消了高利贷剥削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渔民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翻身得解放,再不受压迫、剥削和欺凌,成了社会的主人。

在海边建立渔民组织。建国初期,相继成立了5个渔民协会。年,建立了11个渔民互助组。年,建立了30个渔民互助组。年,建立了8个初级渔业合作社,其中海洋捕捞5个,淡水捕捞3个。年,全县从事海洋、淡水捕捞的渔民计户,参加高级渔业合作社的户,占67.5%。在体制上,先后建立了东方红、兴隆、东合、东升、东海、联东6个渔业大队。

年,大丰县人民政府帮助居无定所的渔民到陆上定居,渔民有了定量户口,吃国家供应的粮油。渔家之弟在岸上学校读书、寄宿。当兵退伍,与城镇居民一样,安排工作。首批东方红渔业大队多户渔民,到王港闸附近陆上定居。将原大中渔民协会的8户渔民,迁到水产养殖场落户。年,川东港口海洋捕捞渔民20多户,相继在川东闸西侧建房定居。定居在海边港口的淡水捕捞渔民,大劳力转入海洋捕捞队,附代劳力从事农业生产,也有少数户仍然进行淡水捕捞。年,将王港从事浅海捕捞的10多户渔民,定居在王港闸南侧。年,又将多户淡水捕捞渔民,分别定居在王港闸南侧和斗龙港口附近的东合、东升、东海3个渔业大队。至此,淡水和海洋捕捞渔民陆上定居共户人。政府先后划拨土地公顷,帮助渔民建住房余间。

年2月,组建东方红渔业公社。年10月,东方红渔业公社改称斗龙渔业公社。年5月,斗龙渔业公社改为斗龙渔业乡,所属渔业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北片有下明、东海、东合、下坝、老港5个村,东临*海。中片有王港、三灶村,位于王港河下游。南片有联东村,年9月归川东乡管辖。

据《大丰市志》记载,年以前,大丰海边原住渔民计多户,其中有名的大户28户,以捕*花鱼、响鱼、马鲛鱼为主,年捕鱼虾一般在16吨至20吨。滩上小取一般用木质小船,3吨至5吨的罩网船、鱼翅网船、摇网船有80多户。有2至3吨的连家小鱼船多户,收入除缴纳捐税,仅能维持生活。

人民政府引导渔民勤劳致富,海洋捕捞有了发展。年至年间,从事海洋捕捞的专业渔民户,人口,30吨左右的木质帆船15艘,5吨至10吨的小型木质船艘左右,平均年捕捞量为吨左右。

年5月,县政府为了适应海洋捕捞渔船进出港需要,在斗龙港入海处建航标灯塔一座,为出海、进港渔船领航。

年第一次改装了一艘58.8千瓦的机动船。年,机动船发展到15艘。年发展到36艘。

年以后,全部淘汰了自行船,换为机动船。到年,全县拥有机动渔船艘。

渔村楼房

渔民编轵圈网

从上世60年代开始,海洋捕捞工具不断改造更新,淘汰了张网,采用大洋网、拖网等,并以船队作业为主,单船作业为辅。

年至年全县海洋捕捞平均获量在0吨左右,比前10年增长了50%。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渔业生产不断发展。到年,全县拥有机动渔船艘。从事海洋捕捞和近海捕捞的渔民户,人。海洋捕捞作业范围,从近海逐步发展到远洋。捕捞产品有马鲛、鳓鱼、鲳鱼、带鱼、鲻鱼、鲇鱼、鲈鱼、*鱼、凤尾鱼、铜头鱼,以及虾类等。

年,海蜇捕捞吨,获得大丰收。年,全市海洋捕捞吨。年、年,海洋捕捞一直稳定在两万吨以上。

渔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但吃得好,而且吃讲营养,早餐有牛奶、豆浆,油条、包子。中餐荤素搭配,一般人家都有几个菜,。晚餐也十分丰富,白天出海忙,晚上回家总要忙几个菜,喝点小酒,酒的品牌也十分讲究,每瓶几十元。

渔民收入逐年增加,好多渔民家庭存款数十万无、上百万元,大多数渔民建了楼房,家里有空调、冰箱、电脑、无线网、小汽车,人人有智能手机,过上了幸福小康生活。

祈福迎吉祥满载归家乡

海边渔家风俗源远流长

赶海印像

前不久,我走访了几位大丰海边原住渔民,他们都是近90岁的老人,向我介绍了海边渔家风俗。

旧社会,大丰沿海渔民常年漂泊海上,苦度时光,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无法享受文化生活和文明教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古老而有趣的渔家风俗。开网仪式、船俗、禁忌和渔村的风土人情,是大丰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开网。“开网”是大丰渔民出海前的一种“仪式”,就是把渔网抬上船,然后扬帆起航,其间有许多程序,要求福迎吉祥等。每年谷雨季节,是海洋捕鱼的汛期。出海前,船主要举行开网祭祀仪式。举办贡会(亦称满载会),全船人开怀畅饮,以求“龙王保佑,满载而归”。船主用芦苇扎成一个柴把,名曰“财神把”。用猪头、猪尾各一个(象征整猪),公鸡一只,花鱼(鲤鱼)一条,干果、糕点、香烛,置于船头。祭祀开始,船主在船头把公鸡杀掉,将鸡血顺着船头往下淋成两行,并用沾着鸡血的鸡毛粘在桅杆根部,谓之“挂红”。猪头猪尾是敬“海龙王”的,干果糕点用来祭祀“娘娘”,同时斟上几杯酒。准备完毕后,船主点燃财神把,从船头照到船尾,口里念叨“光亮发财”,然后将烧得旺旺的火把丢下水。同时,香烛高烧,鞭炮齐鸣。礼毕,全船人跪下叩头,祈祷“平安发财”。祭祀结束后,渔民们背网上船,起锚出海。“开网”仪式是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的期盼。

船俗。旧时渔民造船,从开工到下水,都很讲究吉利。备料齐全后,择定吉日,由木工大师傅带领十五六人,到齐后,吃过糕茶,在地上竖一根又粗又长的竹子,竹顶挂红布和一个小镜子,接着放鞭炮,动锯开工。完工前,背龙口上金头,领作师傅要讨喜钱。龙口位置在船中间太平舱底,正中线龙头口放置一枚铜钱(又称太平钱),铜钱陷在龙口缝里,上面抹油石灰。船头两旁刻龙眼,船头中间刻聚宝盆,盆两边刻“招财进宝”四个字。接着是“打排斧”,从船头到船尾,左右两边排开十多人,领作师傅用斧头在钉眼上敲打,将麻丝塞进船缝。其他人随后应斧。叮叮咚咚,有板有眼。传说,排斧钉船,可兴船威,壮船胆。下水前,船头插摆头旗,中舱插大王旗,船尾插顺风旗。由领作大师傅来敬神。将猪头、猪尾、公鸡、鲤鱼、茶叶、大米盛在木桶内,放在船头,烧香,磕头,大师傅敲锣,从船头走到船尾,边敲锣边说喜话。船主点放鞭炮,众人拉船下水。

禁忌。常言道:“行船走马三分险”。因而旧时渔家禁忌气氛十分浓郁。渔民最突出的是语言禁忌,如“翻、沉、破、离、散、倒、火”等字眼及谐音字眼。为忌“翻”讳,船帆一律称之为“船篷”。吃鱼也不许翻身掉面。锅盖因有反扣的意思,故称之为“捂气”。碗盆也不许反扣着放,如一定要反扣时,称之为“朝下放”。连蕃瓜(南瓜)也叫转瓜。为忌“沉”字,盛饭要忌讳“沉翻”,叫做“添食”。打麻将不能说“成了”,只能说和了。为忌“破”字,船上的碗盆多为木、铁、铝制品,而忌用陶瓷制品。船上的鱼卸掉了,不能说“卸完了”,而要说“卸满了”。海船上不允许称船主为“老板”,因为出事故才会“捞板”,故称“老大”。除了语言禁忌外,还有不少行为禁忌,如船上烙饼、煎鱼皆不准翻面。

原住渔民张志礼

老渔民张志礼,今年88岁,虽是耄耋老人,却脸色红润,身腰挺直,精神怡然。他年轻时常在海边跑滩,常年住在串场圩外的王家舍。

他老了,多年不下海打鱼了,可是故乡那片寄托着他少年心事的海,始终在他的心头潮涨潮落。他说,海鲜味美,但出海不易。旧社会生产力落后,穷苦的渔民手摇小木船,迎着风浪,在浩瀚的大海里漂流。看天,观风,听涛,凭经验,靠侥幸去捕捞。幸运时,网入水,鱼投网。背运时,鱼不见,狂风肆虐,船随风漂。一天两天,三日五日,风不停,船不归。岸上的亲人望眼欲穿,船上的人苦胆吐尽。

张大爷的叙述,让我明白了当地渔民为什么那么看重“开网”,也知道了出海捕鱼的艰辛与凶险,更体会到眼前美味可口的海鲜来之不易。

他还给我讲述了跑滩经验、潮汐谚语和海上气象谚语。他说:初三潮,十八水,二十一二冒失*。初一、十五早晚潮,天亮白遥遥。二十二三,潮不上滩。二十两头空,潮满顶天中。初一、十六,两点一刻涨潮。初八、二十三,八点涨潮,等等。气象谚语有:雁鹅(海鸥)洗澡,三天风到。海鸟叫,风就到。东岛(开山岛)站云头,早西风,晚东风。早看东南(清亮为晴天),晚看西北(乌云接太阳,天将变)。八月初一雁门开(东风多变),等等。他说,海滩港叉多,陷滩多,且天气和涨潮落潮瞬息万变,月半初一潮汐大,不懂潮性和跑滩的人,千万不能随便去海边取鱼、钩蛏、拾泥螺。

近日的一个下午,我去了一趟海边,正逢涨潮。在金*色的海面上,漂浮着一艘艘渔船,远看像一片片叶子。夕阳下的海滩,*海波光,滩涂翠色,渔歌唱晚,景色迷人,使我流连忘返……

渔民上滩

往期家乡书回顾:

引子:家乡书:用你不灭的记忆献给日渐苍老的父母和浓浓的乡愁

期——朱永新:感恩父母赠我一生的财富

期——陈新民:南方的母亲和我的“扎根树”

期——宣丽华:理想,在洋岸的月光下拐了个弯

期——杨小川:从此生到彼生,母爱绵绵不绝

期——沈建华:乡村生活忆趣

期——夏成华:从故乡出发凝炼有价值的人生

期——朱解平:外面刮着穷风,我把两个故事告诉你一个叫寒冷,另一个叫温暖

期——唐家恒王玲:苦乐人生三站,难忘菁菁校园

期——赵锦安:灿烂的油菜花,以及乡间壮丽的生死

期——杨志伟:父亲的名言,千金难买回头看

期——袁*生:全家下放金墩,我的肩头磨红了,青春成长了

期——卢虎:乡愁就是母亲纳的那双千层底布鞋

期——朱国平:煮海晒盐,故乡曾在波涛间

期——陈立俊:《造房记》、《求学记》

期——浦翰:大学开学报到,和亲人说说心里话

期——朱叶恒:岁月静好,以感恩对待困厄

期——周古凯:吾乡吾土,九旬老人沈荣华、姚翠平

期——杨桂来:破茧化蝶,回望那一场挡不住的青春

期——王凤刚:以我坚硬如山的诗行伴你轮椅上的青春

期——周亚峰:遥望姑苏,一份民间档案的文化印记

期——高鸽:亲情是爱的量子,世代纠缠

期——顾培钧:绿荫浓密,在盐碱地上栽一棵教育树

期——戎东贵:大中集老街,乡情萦绕着的记忆长河

期——陶培荣:乡愁,是那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

期——陈同生:何园烟雨,母亲眼中的晚清第一园

期——每逢佳节倍思卿:家乡书,以平凡撞击平凡

期——韩寿如:故乡新丰,我宽广而仁爱的大四河

期——浦玉生:皎皎白驹,穿过“水浒”来看你

期——浦玉生:大著永传,一百零八将的前世后生

期——仇育富:不是每个人都有水上漂泊的家

期——常秀华:纯净乡愁,恰如父母耕耘的八百亩荒滩

期——有得快活就快活:朱新建,署祖籍大丰于雅俗之上

期——乐得自在就自在:朱新建,举美人图画惹世间怜爱

期——徐永生:做一锅冷锅饼怀念妈妈

期——方贵平:细说陈年匪事,水乡换了人间

期——陈锦口述:大丰上海农场银行营业所的前世后生

期——姚和喜:猪油拌料的麻切在舌尖上开花

期——丁振宏金墩印象上篇:长在救命墩上的古老皂角树

期——丁振宏金墩印象中篇:江浙盐商是大丰垦植文明的先驱

期——丁振宏金墩印象下篇:潮涨潮落间大丰盐垦事业的足迹

期——范申:薄雾维舟,北大街普通人家的灯火

期——*艺新:母亲广播的声音穿过多情的岁月

期——方贵平:锣鼓敲得响昌昌,这一声,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期——陈同生:那些可爱的生灵,逐浪而来

期——仇文倩:一根沾着盐的绳牵我回故土

期——年度致敬大丰义工联:让无力者有尊严地前行

期——年度致敬大丰义工联:让前行者勇敢地面对

期——许可:从中国到美国,我以英语教学对话世界

期——蔡红平:下岗纺织工,再织金梭银梭

期——方云高:卯酉河作笔,子午河为墨细细描绘老大中集的容貌

期——李晓恒:泼墨大洋彼岸,最难忘酒醉诗情画意

期——朱国平:亲密的农具,何时让我再举你们为舞

期——*飞:自己选的路,再难也要走下去

期——*慧中:搭草棚,睡地铺,大雪中挖河泥

期——陈竹山:从小学到大学,知识让我张开飞向远方的翅膀

期——陈竹山:从天津到襄樊,故乡在每一位游子心中最重

期——陈竹山:从车间到田间,满园春色爱在人间

期——李杏彬:以实干撞击命运的大门,敲响上市的钟声

期——许涛:潜心著述,孜孜探寻文化的源脉《大丰方言志》积十年之功,功在后世

期——韦晓东:祝福你我新年欢乐、吉祥、安康

期——海风吹容颜日出听潮声家乡书近代人物开放写作计划

期——周古凯:落户18年,三峡移民在大丰

期——房明:岁月静好,每天迎接新的阳光

期——方贵平:千山万水侧耳听:草色青青送马蹄

期——方贵平:舍我一命,才能救数十万人之命

期——白云本是无心物却被清风引出来

期——戴文华:家乡,以一座海港写满骄傲

期——周古凯:在大道至简中守护平凡

期——戴文华:每一位海边的游子心里都装着家乡的鲜

期——邹迎曦:草庙,血液含盐,生生不息的是草

期——朱明贵:四十年的温暖呵护,我亲爱的棉花

期——丁振宏大丰印迹上篇:灶煎满天星,古运盐河涧港揭秘。

期——丁振宏大丰印迹中篇:模画上海租界,大丰农田水利近代规划历史之谜

期——丁振宏大丰印迹下篇:“大丰”字号传承,浸润着长三角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期——丁振宏:实业报国:贝聿铭家族与大丰的历史渊源

期——张炎小传(上篇):为生存垦区植棉,为抗战西行呐喊

期——张炎小传(中篇):在抗日烽火中成长,在基层政权建设中磨练

期——张炎小传(下篇):造福民众不计辛劳,垦区新生红旗飘飘

期——戴文华:记住吴辉,为写在大地上的忠贞

期——泰和风云系列之一:国歌命名者朱庆澜,为国谱忠嘉

期——泰和风云系列之二:国号提议者周孝怀,气骨横一世

期——泰和风云系列之三:国学守护者张佩严,入世问苍生

期——何桂英周晓林:父亲何锦秀的南征北战

(向上滑动启阅)

家乡,灵*安放的地方

《家乡书》以记住乡愁、留住乡愁为主题,邀请近百位天南地北的大丰人,以个人的真实记忆,讲述丰收大地近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抒发远走他乡的游子爱家爱乡的家国情怀。

《家乡书》撰写者的邀请“不问贵贱,不排尊爵,不论出处”。主要内容包括:1、你的家乡故事。2、你的学习故事。3、你的创业故事。4、你的其他故事。任何美好的、你愿意书写的情感,都可以放进这一本《家乡书》。包括你的简介、通讯方式特别是

1
查看完整版本: 戴文华靠海吃海,大丰海边原住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