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家乡书》
题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
摄影:周小敏
朗诵:江苏卫视东方卫视台声殷瑜
陈锦口述:
大丰上海农场银行营业所的前世后生
陈同生父亲陈锦。
年2月25日,中共华东局与苏北行署协商,上海市政府在大丰(当时还称作台北县)东部,以四岔河为中心的滩涂上建立了一个占地面积20万亩的垦区,以后逐步増加到40余万亩,成立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垦区劳动生产管理局。除了参加垦区开发建设的干部、战士和职工外,还大量安置从上海清理出来的一批社会闲杂人员,从而整治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秩序。据资料记载年至年上海市收容的名无业游民中就有人被送到四岔河。垦区建设力度很大,当年就开垦荒地亩,种棉亩,还建立了鞋厂、铁器厂、机器厂等手工业场所。
垦民坐船向农场进发。(图片来源:上海农场人的博客)
垦民步行去农场。(图片来源:上海农场人的博客)
为配合垦区的开发建设,适应垦区这个特殊社会的金融服务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台北支行决定在四岔河设立银行营业所,立即派我的同学尤裕仁同志前去接洽未果。不久,行长刘可宗派我再次前往联系商借办公用房,尽快开张营业,服务垦区开发建设。
那时我才二十出头,是年秋从泰州支行来台北发放农村救灾款而留下的工作人员。那时东台和台北两个县尚是属于泰州管辖的区域。当时我负责台北县支行的业务管理工作,并兼任大中农贷所所长。出发前我想,上海垦区管理局的领导人都是厅局级高干,我年纪轻、职务低,缺乏工作经验,如果冒冒失失地去那里,很可能办不成事,打不开局面,耽误了行里的大事。考虑再三后,我向行长建议:由县政府给我签发一份公函,以便名正言顺的前去开展工作。
上海农场管理局。(图片来源:上海农场人的博客)
当时上海垦区管理局局长是*序周,但他还兼任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他是“大革命”时期的干部,参加过南昌起义,抗战初担任过叶挺军长的副官处长。*局长正常在上海市、台北县之间两头跑,但是他在农场的时间相对比较少。而且由于他资格老,学养高,写一手好字,到处题字;加上工作风格独特,引起一些人的不满,给他扣了13顶帽子,不断有人反映他“一言堂”、搞“独立王国”,前后不过两年*局长就被调走了。接替他职务的是长髯飘飘风度翩翩的老革命、民主人士阜宁人计雨亭,可是干了仅仅四个月,又调走了。
在垦区主持日常工作的是沈维岳副局长,抗战时他做过海门县委书记。记得那天我手持台北县政府的公函来到了沈副局长的办公室,当他听我汇报了台北支行拟在四岔河开设营业所,为垦区建设发展投放资金,方便干部战士职工及“两劳”人员存、汇款及储蓄服务的意图后,连连称赞,当场表示同意提供营业用房和员工宿舍,并指示垦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周义山、财务处长张辉与我会商。
当我来到周义山主任办公室向他报告事情的缘由时,周主任和蔼可亲地问道:“小陈,听你的口音好像是泰州那个地方的人?”我恭恭敬敬地回答:“是的,周主任,我是姜堰蒋垛镇人。”周主任又说:“你们那个地方出了个名人叫陈堃,你可知道?”我说:“那是我叔叔!”“噢?”周主任眼睛一亮。
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
周主任说:“想不到你是陈堃的侄子,我是陈堃的老部下,抗战时我是海安县委书记,陈堃是泰州专署专员;大军渡江时,他是三野的后勤总司令,又兼苏北支前委员会常务副总指挥,我又是他的副手。想不到他的侄子现在又来到我这儿工作了,缘份,缘份!”我这个叫陈堃的叔叔是我父亲的堂弟,他是南大的前身---两江师范大学堂毕业的大学生,在那个年代还是挺稀罕的。他很早就参加了共产*,在家乡办小学校,自任校长,开展地下活动;新四军东进*桥后就主动出来,积极配合陈、粟首长开展苏中区的抗战工作。江苏建省后他担任首任教育厅长。十分可惜的是由于积劳成疾年底他就英年早逝了。我就是在他的引领指导下,14岁初中毕业后,年秋去新四军苏中区财政干校受训的。
由于这层关系,在周主任的亲自关心下,上海垦区管理局不仅向银行营业所提供了办公用房、营业柜台桌椅、员工宿舍及生活设施,还特意提供了一个保险柜,保证了库款的安全存放。另外,全所工作人员的膳食也由垦区干部食堂承包,不收一分服务费用。
四岔河。(图片来源:上海农场人的博客)
次日,我返回县城支行把开设四岔河银行营业所的一切事项已筹办齐备,只等择日开张的情况向刘行长作了详尽的汇报,他高兴得脸上的几个白麻子都大放光彩。刘行长喜洋洋地对我说:“你这次去四岔河把工作做得比我预想的还要好,不简单,不简单!我代表支行向你宣布,由你去全面主持四岔河营业所的工作。”刘行长是阜宁人,出身中医世家,抗战时弃医从戎,投身革命。他对*忠诚,和蔼可亲,没有架子,领导有方,十分善于团结带领一班人搞好工作。后调回原籍工作,“文革”中不堪忍受革命群众批斗而自杀。
为了安全起见,营业所开张时县支行还给我们配了两支步枪以防不测。当时由于垦区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劳动强度太大,管理人员粗暴简单等多种原因,时有犯人逃跑,也曾多次发生过骚乱暴动。由于我们安全防范措施扎实到位,几年中从来没有发生一次安全事故。
上海垦区管理局局本部的主体建筑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规划建设的,管理局的办公室、大会堂、医院、学校、干部宿舍等等都是俄罗斯风格。在那个苏北农村还都是泥墙草顶的年代,在*海滩涂上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好比现在的大丰港和荷兰花海一样,吸引了外地来此公干和探亲的人们的眼球,到四岔河旅游观光的人络绎不绝。
转眼到了年的4月间,中国人民银行苏北分行计划科长率领工作组来台北县视察工作。当科长他听到行长向他汇报四岔河营业所根据上海垦区管理局的特点,在下属四个分场分别设立了储蓄点,通过为农场干部职工代发工资,每月能够多吸收储蓄存款五万元,全年在帐储蓄存款余额常年能保持三十万元以上,是当时苏北农村工作中业绩最卓有成效、名气最大的营业所时。科长认为这是个不可多得先进典型。由于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民政局投在垦区的资金数额巨大,存在营业所的建设资金甚至逾百万元,这个小小的营业所的存款,竟然大大超过了盐城地区所有县支行存款的总和。所以,台北县支行经常从营业所拆借、调拨资金,用于其他建设方面的周转,甚至拆借给其他县支行,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收益率。
春耕动员。(图片来源:上海农场人的博客)
春耕大生产。(图片来源:上海农场人的博客)
工作组为总结这一经验,以便向苏北各市县支行宣传推广学习,于是他们专程赶到四岔河营业所实地考察,同时也顺带游览观光一番这个名闻遐迩的“新人村”。接到新来的第三任行长、东台人沈靖明的电话后,我连夜立即精心准备了汇报材料,同时报请上海垦区管理局派人参加接待。
第二天上午,在沈行长的亲自陪同下,苏北分行工作组一行十余人来到了四岔河营业所。当我把带领全所工作人员,如何通过为农场代发工资,吸收储蓄存款,做好存、放、汇、储等一条龙服务工作,取信于农场广大客户的工作经验介绍结束时,上海垦区管理局总务科长来到了会议现场,由他作为向导陪同工作组一行,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崭新的,而又风格独特的垦区管理局本部和时丰教养区的教养院。尤其是当大家攀登上逶迤壮观的新修建的海堤极目远眺,滩涂风光尽收眼底,来宾们心旷神怡,豪情满怀,纷纷表示不虚此行。
下午参观结束后,上海垦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周义山代表垦区管理局亲自设宴款待来宾。宴会上还使用了高档白酒,这在当时的困难年代里是极为罕见的。周主任代表垦区领导频频向来宾敬酒,表示欢迎和感谢。宴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支行领导和所有来宾都非常尽兴,满意而归。
事后,沈行长特意把我叫到县支行,召开全行大会当众予以表扬。他高兴地对我说:“想不到垦区管理局总务科长亲自做向导陪同旅游观光,更想不到办室主任还亲自出面以酒水招待来宾,这为他争了光!”从此,沈行长不仅对我刮目相看,而且对我的工作也特别关心,就连我的婚事也是后来他担任县政府财贸部长后亲自牵线搭桥和主办的。
这次苏北分行工作组除了对四岔河营业所的工作大加赞扬外,还同时指出营业所借用农场笆墙草顶的房子做营业间,与周围环境不相符倒在其次,关键是不安全。万一发生火灾,或者“两劳”人员闹事,难免不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工作组领导要求县支行迅速报告苏北分行,专门拨款自建营业用房,确保库款安全。
县支行按照工作组的要求,立即向苏北分行呈递了报告,但没有附送建设的图纸和预算。大家对四岔河营业所建什么样的房子心中无数,也没有标准。因此,苏北分行领导决定拨一万元建房资金。那么,凭这一万元建一座简易的平房营业间和几间员工宿舍,在当时还是绰绰有余的。如果要建一座四上四下的两层洋楼,就不敷支出了。我考虑再三,决定向垦区管理局基建科长李广恒讨主意。
李科长是山东人,抗大毕业,随军渡江南下后被分配到上海劳改局工作,不就又调来上海垦区管理局任基建科长。他年轻英俊,喜好打篮球,是个运动健将,也是我的知己和球友。因此,我只要有事相求,他都尽力帮助。
妇女教养区。(图片来源:上海农场人的博客)
流浪儿童。(图片来源:上海农场人的博客)
当我提出请他帮助四岔河营业所建两座四上四下的西式洋楼时,确实勉为其难了,实话说这超越了他的职权。但是他还是按照我的要求,尽心尽力帮助我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建设方案。他建议我向垦区管理局申报,呈请沈副局长批转基建科代建。他表示只要有沈副局长的批示,基建科将不惜赔本代建。
于是我拿着李科长提供的建房方案,向沈副局长递送了一份请求基建科代建营业所办公楼的报告。沈副局长看了报告后笑着说:“你们银行为垦区做了很多工作,而垦区管理局对你们的营业用房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现在你们能够自建,我们有义务帮你们代建。”说话间,他在我呈递的报告上批写道“银行拟建一座四上四下平方米的西式营业办公楼,造价一万元,由基建科按照银行提供的建房方案代建。”
李科长接到我送去的沈副局长的批示,对我笑着说:“有了这份圣旨,请老弟放心,保证在今年的国庆节前,请老弟‘出自幽谷,迁至乔木’!”
营业办公楼地址选择在四岔河口桥南西侧路边坐西朝东。营业楼从施工到落成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时间,除去用工不打入成本外,总计使用砖瓦、木料、水泥、*沙、钢筋、石子、油漆、涂料,还有营业用的办公设施及一排员工宿舍,实际耗用建设资金一万三千五百元,农场基建科赔了三千五百元。
乔迁之日,炮竹声声。全所同志,喜气洋洋,大家庆幸再也不用为住在芦笆草屋里而担心库款不安全了。
县支行沈行长为上海垦区管理局基建科的巨大贡献而深感过意不去,特地邀请基建科李科长和全科室的工作人员来县城,在台北饭店设宴表示感谢!
场部苏式建筑。(图片来源:上海农场人的博客)
哪里知道新的事情接踵而来。几天后,沈行长指示我,请基建科为县支行规划设计和承建新的银行办公楼及员工宿舍,李科长欣然允诺。时间不长占近两亩的一座苏式风格的洋楼和院落赫然矗立在台北县中心大街,数排员工宿舍则建在现在健康商场的位置上。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当年这些富丽堂皇非常气派的建筑早就荡然无存了。
几年后,沈行长为了加强县支行的工作,顺便照顾我设在县城里的家庭,又将我调回县支行,负责全行的业务工作。我在四岔河营业所的工作由工农干部高宝山同志接替。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四岔河营业所很快成为上农独立的金融机构。八十年代初高宝山一家十几口都调到了上海市里去了,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上海人。当年十分关心支持我工作的周义山主任也早就调到安徽白茅岭农场做副局长了。我也因为在垦区管理局工作而风生水起,成了全省银行系统引人瞩目的先进典型,经常代表行里出席省里的各种金融工作会议,介绍经验,出尽了风头,这为在后面随之而来的政治运动中屡屡受到冲击而埋下了祸根。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回首往事,我常长太息曰:大凡事情都是因缘而起,而又因缘而没。回到县支行这意味着我与四岔河营业所的情缘由此结束,与那里的许多领导和朋友同事慢慢失去了联系,天各一方,后来的人生竟然遭遇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劫难。如果不回呢?又将何往?此是后话。
本文由陈同生整理
往期家乡书回顾:
引子:家乡书:用你不灭的记忆献给日渐苍老的父母和浓浓的乡愁
期——朱永新:感恩父母赠我一生的财富
期——陈新民:南方的母亲和我的“扎根树”
期——宣丽华:理想,在洋岸的月光下拐了个弯
期——杨小川:从此生到彼生,母爱绵绵不绝
期——沈建华:乡村生活忆趣
期——夏成华:从故乡出发凝炼有价值的人生
期——朱解平:外面刮着穷风,我把两个故事告诉你一个叫寒冷,另一个叫温暖
期——唐家恒王玲:苦乐人生三站,难忘菁菁校园
期——赵锦安:灿烂的油菜花,以及乡间壮丽的生死
期——杨志伟:父亲的名言,千金难买回头看
期——袁*生:全家下放金墩,我的肩头磨红了,青春成长了
期——卢虎:乡愁就是母亲纳的那双千层底布鞋
期——朱国平:煮海晒盐,故乡曾在波涛间
期——陈立俊:《造房记》、《求学记》
期——浦翰:大学开学报到,和亲人说说心里话
期——朱叶恒:岁月静好,以感恩对待困厄
期——周古凯:吾乡吾土,九旬老人沈荣华、姚翠平
期——杨桂来:破茧化蝶,回望那一场挡不住的青春
期——王凤刚:以我坚硬如山的诗行伴你轮椅上的青春
期——周亚峰:遥望姑苏,一份民间档案的文化印记
期——高鸽:亲情是爱的量子,世代纠缠
期——顾培钧:绿荫浓密,在盐碱地上栽一棵教育树
期——戎东贵:大中集老街,乡情萦绕着的记忆长河
期——陶培荣:乡愁,是那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
期——陈同生:何园烟雨,母亲眼中的晚清第一园
期——每逢佳节倍思卿:家乡书,以平凡撞击平凡
期——韩寿如:故乡新丰,我宽广而仁爱的大四河
期——浦玉生:皎皎白驹,穿过“水浒”来看你
期——浦玉生:大著永传,一百零八将的前世后生
期——仇育富:不是每个人都有水上漂泊的家
期——常秀华:纯净乡愁,恰如父母耕耘的八百亩荒滩
期——有得快活就快活:朱新建,署祖籍大丰于雅俗之上
期——乐得自在就自在:朱新建,举美人图画惹世间怜爱
期——徐永生:做一锅冷锅饼怀念妈妈
期——方贵平:细说陈年匪事,水乡换了人间
(向上滑动启阅)
家乡,灵*安放的地方
《家乡书》以记住乡愁、留住乡愁为主题,邀请近百位天南地北的大丰人,以个人的真实记忆,讲述丰收大地近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抒发远走他乡的游子爱家爱乡的家国情怀。
《家乡书》撰写者的邀请“不问贵贱,不排尊爵,不论出处”。主要内容包括:1、你的家乡故事。2、你的学习故事。3、你的创业故事。4、你的其他故事。任何美好的、你愿意书写的情感,都可以放进这一本《家乡书》。包括你的简介、通讯方式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