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明驼
看《酉阳杂俎》时,偶然翻到段成式解释“明驼”,援引了《木兰篇》“明驼千里脚”一语。初中语文课本《木兰诗》此处原文作“愿驰千里足”,有的版本作“愿借明驼千里足”或“愿驰明驼千里足”,有人对句中“明驼”二字发生疑问。“明驼”是指骆驼,还是指马?二说似可皆通。“愿驰千里足”一句可以解释为木兰希望天子可借一匹能日行千里的神驼,尽快返回故乡,也可以解释为希望能骑上千里马,快快回到家乡,但究何所指则颇费思量。
“明驼”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敦煌变文校注》卷二《韩擒虎话本》:“藩王闻语,连忙下马,遥望南朝拜舞,叫呼万岁。拜舞既了,遂拣细马百疋,明驼千头,骨咄羦羝麋鹿麝香,盘缠天使。衾虎便辞,登途进发。”《全宋词》之王炎《蝶恋花》:“千里明驼,不踏山间路。谩到遣愁除是醉。醉还易醒愁难去”。
不告诉你这是“麒麟石”,你会觉得它像啥?
段成式对“明驼”的说法是“驼卧,腹不贴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有人曾就这一问题请教过有丰富经验的牧驼人,结论是所有的骆驼卧时无不如此,因此段成式一说不可从。
其实,“明驼”是一种骆驼,而且还不是普通的骆驼。当“明”字用来修饰事物时,常常具有好义。比如“明珠”、“明眸”、“明君”、“明医”分别表示美好的珍珠、美丽的眼睛、圣明的君主、医术超群的医生。“明驼”犹言良驼,好驼,即善于行走的骆驼。
古代文献中骏马、明驼经常并列出现。上述《敦煌变文校注》:“拜舞既了,遂拣细马百疋,明驼千头,骨咄羦羝麋鹿麝香,盘缠天使”中,“细马”指精良之马,即骏马,与“明驼”相对,义亦相同,都是好马、好驼。
济南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城明式家具
“愿驰千里足”原是“愿驰明驼千里足”,“明驼”二字亦补。清《木兰奇女传》:“自己骑上冀孝明驼。此驼一日行三千里,不止数日,到了家乡。”传说明驼能日行千里,“千里足”亦可指明驼,不一定是千里马。
梅瓶
《木兰诗》创作于何时,聚讼纷纭,归纳起来有汉魏、南北朝、隋唐三种说法。这些说法,虽各言之成理,但符合历史客观事实的,自然只有一种。词汇是发展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注意词汇的时代性。一个词或一个义项出现在何时,虽然不能说是绝对准确,但大体上也是可以考定的。从词汇史的角度看,《木兰诗》的语言年代应是唐代。“可汗”“鞍鞯”“十二转勋”“点兵”等词语多见于唐代文献,这些词汇的使用确实是证明该诗时代的最好注脚。
木兰故事作为民间传说,成诗于唐代,经后人不断参改押韵,“愿驰明驼千里足”改为“愿驰千里足”。清人梁章钜《咏木兰》云:“千载辛勤在战场,功成唱凯面君王。儿家也解浮名薄,但愿明驼返故乡”。
撰稿:杨雪
图片:筠斋杨雪
排版:杨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